潍坊学院将深化改革融入到学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放权赋能为核心,统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激发学院发展活力,全面推动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放权赋能二级学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明晰校院权责。学校通过制定《二级学院权责清单与运行体制》,采取“校院分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管理办法,理清学校与学院职责边界,确保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通过鼓励二级学院自行制定并实行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绩效分配机制,并在岗位评聘、人才引进等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使其可自行组织开展部分岗位评聘及人才引进推荐工作。用活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创收收入与分配管理办法》,明确二级学院的创收途径、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让创收经费与各岗位人员绩效挂钩,激励作用凸显。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决策程序,强化二级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议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等制度创新工作,推动完善学院制度建设、内控建设,实现内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二、健全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出台《潍坊学院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试行)》,统筹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升级。学校结合各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自我评估等情况,定期对社会需求度、学生满意度、招生质量、就业质量等专业核心指标进行监测,对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采取预警、调减招生计划或隔年招生、停招、撤销等调整措施。引导各二级学院积极申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专业,优先布局新兴、交叉的学科专业,每年新增3—5个新兴本科专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慧农业、绿色化工、跨境电子商务、新兴“法学+”“外语+”交叉专业等10个左右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强化专业综合评估,学校首次对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高质量就业率、专业转出人数、省“十强产业”契合度、专业建设品牌、“四新”专业等指标进行综合赋分排名,作为下步学科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提升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凸显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三、优化绩效考评体系,激发院部发展活力
学校优化绩效分配。绩效工资分配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通过突出关键业绩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主导地位,实现绩效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成效、业绩贡献的紧密衔接;通过优化绩效分配体系,理顺个人基本工作量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对应关系,扩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对专任教师、教辅、其他岗位三类人员明确基本工作量,针对岗位职责进行“绩点赋分”,并在基本工作量考核中树立鼓励科研工作、支持社会工作的鲜明导向,着力提升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强化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新制定12个专项业绩评价办法,一方面,细化自然科学、社会哲学、文学艺术全学科分层分类业绩评价,另一方面,首次将党建、学生工作、共青团等纳入评价体系,调动从事行政、党团工作教职工积极性,鼓励在高校党建团建、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工作中实现新突破;聚焦关键目标点考核,对二级学院的考核突出“关键指标”的引领作用,重点对权重影响较大的关键目标考核,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设置指标,细化指标和考核基准分依据,引导二级学院集中精力和资源提升绩点分值,突破关键目标;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工作进展程度、指标增长幅度、实际贡献大小对二级学院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有效提升各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针对为学校事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引领作用,产出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创造性、示范性成果的学校各中层单位,经评选可授予高水平贡献奖,旗帜鲜明地激励广大教职工主动担当、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