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化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潍坊安丘市探索建设教育发展共同体,优化顶层设计、瞄准师资关键、夯实资源共享,打通城乡学校人、财、物、权壁垒,推动核心学校与成员学校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优质资源“提质扩容”、乡村教育“提效振兴”、市域教育“优质均衡”。目前,该市已设立11处教育发展共同体,涵盖所有市直学校和农村学校。
一、连点成线,以共建共享牵引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
改革优化管理模式。实行学区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有计划、有步骤推动中小学“撤、并、扩、建、改”,今年新改扩建学校12处,撤并小规模学校6处,2处乡镇学校归口市直管理。首批撤并教管办6处,成立3个学区。在此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校组建成立11处教育发展共同体,逐步构建同学段横向沟通和小初高纵向衔接机制,推动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师资队伍共建共享。将教师调配权下放到教共体,建立以教共体为单位的师资共享和教师适岗调配制度。市直学校每年派出不少于任课教师总数5%的教师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对口学校每年派出数量相当的教师到市直学校交流学习,其中交流教师中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50%。对口学校青年教师在市直学校顶岗代培2年,市直学校年轻教师必须到对口学校轮岗交流,实现师资的统筹管理和统一调配,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通城乡学校人、财、物限制,各成员学校通过捆绑建设,统一配置使用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师资统筹的基础上,实行资产统筹管理,教育发展共同体内学校校舍、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网络平台、实践教育基地等6大类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彻底打通城乡、校际、空间三重壁垒,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最优配置。
二、抓点扩面,以“名+”效应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名校带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不断放大“名校”效应,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外溢。通过“名校+校区”“大校+小校”等模式,11个教共体的43个成员校全部悬挂“名校+成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牌子。年内选派18个优质管理团队、200余名骨干教师下沉薄弱学校,靶向提升22处乡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有“形”更有“质”,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教育需求。以景芝镇为例,通过教共体试点,今年升入高中学生较去年增长5%,初一新生外流减少12%。名师引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发挥好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共同体双方每年互派1名副校级干部和2名优秀中层干部交流学习,54名市直学校干部在对口学校牵头负责主要业务岗位,骨干教师在对口学校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职务,建立名师工作室。按1:3比例与对口学校教师师徒结对,牵头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整体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贯通培养,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成立青云学府附属中学,组织4处高中学校与初中学校结成教育发展共同体,打通人才贯通培养通道。通过高中教师下沉、“双师”制培养、学生素养展示等措施,将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由原先的从下到上选拔转变为从上到下识别,从小规模培养到大范围培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和培育,确保教育教学的“质”和“量”都有明显突破。
三、叠面成体,以城乡一体融合拓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空间
管理共进,提升办学水平。成立教共体党组织,教体局包靠班子成员任书记。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就治校办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各教共体制定工作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推进各成员校文化共生、课程共研、教学同步、活动联办、学生互动,实现全方位的互通互联、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纵深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广。教学同步,提高教学质量。聚焦教育教学这一核心,教共体内同学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统一设置教学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教研、同步测试、同步分析。建立“融合型、捆绑型”教共体学生一体化综合素质评价,涉及3大项20小项,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共体各学校同步同频、共同进步。考核捆绑,激发发展活力。教共体成员校捆绑考核,实行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和特色评价。在考核中,教育教学质量占50%,师资流动占20%,以考核结果按照30%、50%、20%的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等次,考核优秀的学校增加教职工评价考核、师德考核优秀数量,增加下年度教师评先评优名额。考核等次下滑的,适当减少优秀比例,以考核倒逼教共体各学校深度融合、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