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将艺术的红色基因融入到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红色艺术氛围中学思践悟,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增强思政工作的温度和效度,形成红色艺术赋能铸魂育人的特色体系。
一、多维度“讲”艺术党课,赋能思想强信念
在艺术党课教学当中,学校采用舞蹈、音乐、曲艺等多维表演艺术,讲述党的故事、党的历史,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阐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以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创新的突破口,把红色历史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寓教于艺,寓学于乐,潜移默化地增强师生的党性意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滕州市党员教育系列活动“以美铸魂—弘扬五四精神”美术党课上,学校结合“五四运动”105周年主题,引导学生把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寄予画笔、付诸纸上,在艺术创作中追思过去,寄望将来;情景剧党课《信仰的力量》,以一名老党员的视角,向年轻人讲述在艰难岁月里以坚韧顽强的毅力坚持革命信念的亲身经历,身临其境地感受崇高精神和坚定信仰。
二、多形式“学”红色经典,赋能课堂润心田
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号召,发挥课堂思政主导力和红色故事感染力,以“‘赏析红色经典,融入课程思政’每周一学”系列活动为重要抓手,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在课程教学中联动红色经典故事,构建老师善讲、学生乐听的课堂氛围。课前丰富融入形式,选取适合课程类型和专业特点的红色经典故事,以口述、戏曲、话剧、影视片段、舞蹈、绘画等不同形式自然呈现在课堂中;课中提升参与度,围绕红色经典故事展开小组探讨、设置角色扮演、朗诵、演唱等活动,学生作为红色经典故事的参与主体,深度感受红色经典的精神光辉;课后延伸红色故事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红色书籍、网站、影视等学习资源,学生课后带着问题思考、带着兴趣追寻,了解更多红色历史,积累深厚红色感悟。
三、多场景“筑”红色长廊,赋能实践促成长
围绕红色教育主题,学校采取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创建多场景红色长廊。一是在校内打造以“赓续红色血脉,昂扬报国情怀”为主题的红色艺术“打卡”长廊。学生以“我们的长廊我们布置”、“我们的作品我们宣传”的自设、自创、自建、自营理念,讲述我们党走过的峥嵘岁月,生动展现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和伟大成就,亲手打造集展览宣教、主题展示、交流互动于一体、艺术视觉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的红色长廊“打卡地”。鼓励学生在做好长廊创作和内容更新的同时,积极通过网络新媒体对外宣传红色文化,目前红色艺术长廊的线上云内容正在同步建设。积极与镇村党组织对接,在滕州市级索镇水磨庄村开展“红色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以乡村墙绘的新形式,绘就乡村场景下的红色艺术文化长廊,用红色资源传颂红色故事,以青年力量发扬红色传统,努力推动红色艺术引领乡村振兴。
四、多层次“建”红色体系,赋能活动弘志向
学校坚持红色文化、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工作、校园活动、社区服务紧密联动,构建多层次红色艺术思政体系,学生在红色活动中再现我们党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发展道路的伟大征程,在演中学、从学中悟、于悟中行,在知行合一中历练成长。一是紧抓重要时间节点,在七一建党节、实习、毕业等重点教育环节,组织举办“向梦而舞 初心依旧”大型红色舞蹈晚会、“青春心向党 丹青绘新篇”校园书画展等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编排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红色美术等红色文化活动进社区;二是充分利用大型赛事,深入挖掘地区红色故事,以铁道游击队故事为原型的原创舞蹈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红色小合唱《如愿》参加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比赛;三是探索红色活动新思维,整合学前教育学院艺体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实训室、武装部的军事训练室(国旗仪仗队)的资源优势,探索创建“红色文化艺术体验中心”,在红色艺术融思政的思路中创新工作方法,凝聚青年力量,提升育人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