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和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专业优势,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和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
一、坚持软硬结合,筑牢数字校园基底
学校制定《“十四五”校园信息化建设专项发展规划》,提出“2433”信息化工作思路,建设以“智慧山信”为内涵、省内一流为目标的数字化智能化高职院校,全面支撑学校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将硬件建设作为基础,自2017年起,学校累计投入约1.5亿元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以多网融合、“两地三中心”、校园私有云、多出口高带宽接入互联网和教育科研网为基础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业务体系,进入构建智慧教育生态阶段。将平台建设作为支撑,学校建成以校本数据为中心、以数据增值服务为目标的公共应用平台,构建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生物识别认证平台、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和校本主数据中心的“智慧山信”体系,支撑学校整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将网络安全作为保障,学校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关系,坚决守住网络数据安全底线,建成以数据中心为防护重点、兼顾校园网出入口安全,以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为核心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对网络安全运行的全面监管和业务数据的深度保护,满足校园网信安全管理需求。
二、坚持虚实结合,推进数字教学转型
学校坚持学用相长,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专业群技术优势,以“学VR”(虚拟现实专业群教学)辅助“VR学”(其他专业群教学),本着“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原则,投资建设“VR+智能网联”“VR+智能制造”“VR+数字经济”“VR+现代服务”“VR+军事教育”5个虚仿实训中心、1个VR思政学习体验中心和VR研创中心,以及1个仿真资源共享云平台,服务电子与通信、智能制造、智慧商贸、现代乘务4个专业群和定向军士人才培养,实现了从专业大类到分专业实训的仿真化教学。聚焦核心应用,打造以智慧教室、虚拟实训室、数字学习中心等为重点的教学新生态,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学习课程,推动在线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SPOC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注重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式,配套建设800余门在线开放课程、73套虚拟仿真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自建《机械设计基础》等5门虚仿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15个实训系统,形成了“5+2+1”虚拟仿真教学格局,打破时空对职业教育的限制,实现“数字化+”传统专业升级全覆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全覆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全覆盖。突出系统集成,围绕“人工智能+”“安全+”“虚拟现实+”,做新做专电子与通信专业群、做大做精软件与大数据专业群、做优做尖虚拟现实专业群、做强做特智能制造专业群,融合信息优势打造现代乘务和智慧商贸特色专业群,形成“1+2+3”专业群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撑教学教改中心任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获评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和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
三、坚持点面结合,协同数字治校创新
学校通过网络建设、数据中心、优化流程、仿真实训、教学转型等重点突破,带动数字化建设系统深化、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数字化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课程划分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三个层次,科学规划各课程模块必修课、选修课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学分比重,使学生学有目的、练有方向、自主学习;实施多元化教育评价,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发挥教学评价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积极培养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建构更为智慧化的教育流程。实现“一网通办”,开展制度建设和流程优化工作,倾力打造“智慧山信”平台,提供办公、学工、人事等业务领域的90余个管理流程,教务、图书、一卡通、财务、资产、公寓管理、辅导员、医务等20余个业务平台独立部署,10余个业务平台在“智慧山信”单点登录,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全校“一网通办”,推进各项工作流程数字化信息化。共享数字资源,建成持续性数据治理和数据增值服务保障体系,面向用户服务和管理决策,提供领导驾驶舱、个人画像和“一表通”等服务,实现数据即时采集、精准分析、可视化呈现,为科学决策、风险预警和推动落实提供坚强数据支撑。加强对外培训与交流合作,依托华为(山东)ICT学院,面向社会培训互联网政行企人才与数字专员等90余期10000余人次,建设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获批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和电商直播评价资质,积极探索“元宇宙”概念技术开发和在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