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贯穿到思政课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深度融合,通过发挥“红”的优势、汇聚“大”的合力、立足“金”的标准、运用“活”的方式,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一、发挥“红”的优势,让红色资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
红色文化育人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校本思政必修课,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品德。相关教学成果评获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依托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和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研修基地开展红色文化研学,通过深挖红色资源、探寻红色记忆、打造红色课堂、创办红色论坛,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助推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打造沂蒙精神研究理论高地。提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十大行动”,发起并举办“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革命精神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与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探讨革命精神育人新路径。
二、汇聚“大”的合力,打造多方协同大思政课育人氛围
树立思政课建设的大格局。在思政课程建设上,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从全局、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推动学校各个部门、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大师资体系。通过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教师交流、课程研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聘请校外思政课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来校指导思政课的建设,实现专职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师资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大平台。通过思政课程建设,把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专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动,让知名专家、企业家、先进模范等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面对面活动,激发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三、立足“金”的标准 ,构建有深度广度高度的大思政课体系
在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思想性。用心讲好思政课,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通过邀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强化思政课建设的学术性。注重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凸显思政课建设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引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和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价值的课程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发展相契合。
四、运用“活”的方式,让红色艺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成效
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建设了红色文化育人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用VR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组织学生到校内红色馆、溯园,校外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研学旅行,深挖革命文物中蕴含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沂蒙精神的内涵。展现形式不断创新。为更好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加文艺表演的方式,组织学生编排、参演情景剧《沂蒙情深》、话剧《沂蒙母亲》、舞剧《渊子崖》等艺术作品,用“艺术之美”演绎“精神之美”,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