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聚焦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为“心”赋能,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以德育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方案》等规定,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体系,围绕“大思政”“大心理”育人观,育心与育德深度融合,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工作,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融入我的济园 奋斗我的大学”“奋斗我的大学 铸就青春梦想”入学、升级教育,以“十二个一”为主线做好毕业教育,健全完善“入学教育+升级教育+专题教育+毕业教育”全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二、以智慧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积极发挥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学专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大二开设心理选修课程,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诠释心理健康理念,涵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背景和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心理沙盘治疗师等专业资质。各二级学院各配备1名心理健康辅导员,聘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的辅导员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鼓励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综合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心理问题讨论和研究。学校积极承办山东心理学年会、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学者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学校心理学教育教学以及学科建设水平。
三、以体强心,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实施“健康校园 活力三走”济宁学院大学生健身行动计划,依托二级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健身兴趣小组等,利用早晨、大课间和下午及晚间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趣味性和普遍性的体育运动,2.2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年级、班级为单位推进跳绳、毽球、广播操、八段锦、球类、校园晨(夜)跑、健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普及,在全校形成了人人乐于运动、勤于运动,追求健康文明学习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了体质基础,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良率逐年提升。
四、以美润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传承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学校建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提供心理测评、心理游戏、心理悦读、心理电影赏析、心理音乐欣赏、脑力训练、个体或团体沙盘游戏等活动项目,助力学生积极人格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学校“5.25”心理健康节已连续举办17届,通过舞蹈、歌唱、书画、运动、音乐等方式,创新“心育”途径,打造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获得向内生长力量。
五、以劳健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健康的劳动心理,同时,合理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自觉内化生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力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为主体,建立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理论宣讲”“同语蕴梦,儒风润心”“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与人民同行,做文艺先锋”等20余项特色活动,着力培养青年学子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展才干、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