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以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防溺水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探索实行“四个创新”,推动全市防溺水工作走深、走实、科学、有效,实现防溺水常态化、多样化、科学化。
一、创新工作机制,实现防溺水“联防联动”
组建“全民巡逻队”,抓实常态化巡防。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水利、公安、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利用河湖长制平台,组建由村(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驻村(社区)辅警、学生家长、志愿者和水域承包人、责任人等组成的“全民巡逻队”,开展常态化巡防,随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紧急情况。目前,全市“全民巡逻队”人数近万人。设置“乡村公益岗”,实行全天候值守。在全市91个乡镇(街道)设置“乡村公益岗”2.2万余个,充分发挥“乡村公益岗”人员熟悉环境、熟悉水域、熟悉户情等优势,扎实做好逐户提醒、宣传、告知防溺水相关事项,确保每一段河流、每一片水域,全天候均有“乡村公益岗”人员在岗值守,切实做到人防物防相结合,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溺水事件发生。扩充“应急救援队”,突出专业性救援。加强与游泳协会、9958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帮助各乡镇(街道)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培训、演练、及紧急情况救援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80余支,开展紧急救援400余人次。
二、创新场所建设,实现防溺水“普及普惠”
建设生态游泳池。将防溺水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对乡镇(街道)等的闲置、废弃水池坑塘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孩子们身边的、免费的防溺水教育培训基地和戏水乐园,对中小学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把中小学生的游泳活动置于安全、有效监管之下。例如,阳信县2021年以来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生态游泳池3处,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发展学校游泳馆。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现有游泳池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建设可拆解充气式、可拆装帆布式学校游泳馆,有力破解校内游泳场所短缺的困境。例如,滨城区投资约6500万元,建成学校游泳馆10个,为开设游泳课程,提高防溺水效果提供坚强保障。用好社会游泳馆。加强与社会各方专业游泳馆的沟通合作,统筹利用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开展课后服务和假期培训,切实增强学生的游泳技能。例如,沾化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游泳运动普及行动,通过区财政补贴,家长自愿承担等方式,与区游泳馆合作,对全区中小学生普及游泳教学,力争到2025年让每一名中小学生都能掌握一项游泳技能,目前已累计培训中小学生1.8万余名。
三、创新防控设施,实现防溺水“有技有效”
安装防护和警报系统,对学生有效防护。坚持传统设施与现代工具相结合,采取“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的方式,在水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推进落实一个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四个一”建设,实现重点水域岸线的全覆盖。在事故多发水域安装电子视频监控和警报系统,进行全天候监视防范,一旦监测发现有人员进入,警报系统将立即发出语音警示,提醒相关人员远离水域。推广互动性电子校牌,对学生精准定位。以有用、管用、好用为标准,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使用电子校牌,电子校牌具有双向通话、实时定位、轨迹记录、在校考勤、体温检测、校内饮水等功能。学生家长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掌握孩子情况,如果发现学生靠近水域,家长可以立即呼叫学生,防止溺水事故发生。设置智慧化电子围栏,对学生及时救援。积极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在重点水域设置电子围栏,第一时间监测闯入水域管护范围内的人员,第一时间回传信息平台和管护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或救援,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防溺水设施的现代化、科技化、智慧化水平,构筑起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的“铜墙铁壁”。
四、创新教育方式,实现防溺水“入脑入心”
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创新实施“1+5+N”学校安全警示教育制度,即每天放学时,学校集中广播防溺水提醒;每周五放学前及每个节假日放假前,集中观看溺水警示片、召开防溺水专题家长会;常态化开展各类防溺水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编唱防溺水歌曲,表演防溺水手语舞、防溺水情景剧等节目,切实发挥学校主阵地和学生主人翁作用。2024年以来,组织收看防溺水警示教育片1270余场次,组织召开防溺水主题班会1.2万余场次,开展防溺水宣誓签字活动760场次。抓牢属地教育关键端。突出发挥属地政府职能,特别是乡镇、街道、社区等作用,在学生居家时及时补位。打开农村大喇叭,通过不间断的防溺水喊话,让学生家长时刻关注孩子去向;出动宣传车,走街串巷、深入社区,做到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切实提升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2024年以来,出动宣传车160余车次,安排各村居、小区在宣传栏内张贴,人群聚集地发放防溺水明白纸20万余份。三是织密社会联动宣传网。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校园安全工作格局,健全警校、地校、社校、家校、企校、医校等“六联合”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筑牢校园安全屏障。2024年以来,利用电视台、运营商、城市大屏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已播发防溺水广告50天、电台广播50天、短信50余万条,使用城市大屏120个,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