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聊城大学:着力构建“三三五”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发布日期: 2024-06-19 16:43 浏览次数:

聊城大学聚焦“四新”专业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创业联动、一二课堂联结、学科交叉联通,强化校内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聚焦学生“信念、品德、知识、本领、创新创业能力”五个培养维度,积极构建“三三五”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2023年,学校位列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榜单143位,孵化创业企业千万级以上2家、百万级以上8家。

一、完善“大双创”管理体系,提升组织效能

优化顶层设计。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十多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任成员,各学院设有专职创新创业工作秘书1名,具体负责双创工作的组织与落实。同时成立由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出台激励制度。学校先后出台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文件,完善创新创业科学化组织与管理、激励与保障政策体系。如设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单列研究生推免名额,奖励创新创业工作成绩突出学院,形成研究生推免与双创工作联动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科竞赛获奖首次纳入聊城大学“光岳人才工程”评选与考核条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评聘与考核条件等,为创新创业工作凝聚政策合力。

二、构建“大教学”培养体系,筑牢知识根基

打造“1+1+N”双创教学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学校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立“双百导师库”,建设涵盖1门《创新基础》必修课、1门《创业基础》必修课、N门一赛一课、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 “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三个转变”。2022年,学校以第一单位的主持“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标准的研制与实践”获评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特等奖。打造“项目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第二课堂)。优化学生学分管理,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折算为学分,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学习实践。注重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项目有机融合,逐渐形成“源于教学科研平台、成长于大创项目、成熟于学科竞赛、落地于平台孵化、反哺于教育教学”的闭环式项目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三、强化“大学工”组织体系,强化政策激励

推动管理科学化升级。出台《大创项目管理办法》《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全面加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规定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团队均实行导师制,创业项目聘请企业导师,全校各级各类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对参加大创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学生免费开放;新修订《大创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项目管理与资金使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坚持学校统筹管理与学院灵活使用相结合,提升学院与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权限,增强其参与推进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校内协同融合。充分发挥学工组织覆盖面广、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为项目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案的制定积累资料,将“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重点竞赛作为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的重要载体,打造“学、研、践、创、育”五位一体工作矩阵,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建设与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双提升、双赋能。

四、贯通“大科研”支撑体系,促进孵化转化

建设“M+N”学科竞赛体系。即建设M个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N个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与学科竞赛、大创项目有机融合,提高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提升参赛项目的竞争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各学院实行双创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针对行业、专业特色,坚持问题导向,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组队,支持师生共创项目。建设“1+M+N”实践平台体系。即建设1个校级大学生 创业孵化园,M个院级创客空间,N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已遴选各专业学院师生科研团队项目孵化平台40余个,高标准完成大学生创业园升级改造工程,新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展厅,入驻近30家在校生企业。学校获评“山东省众创空间”,各学院院级创客空间纷纷落成,建有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30余个。出台《聊城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