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校园文化育人体系,聚焦政治引领、服务学生成长、繁荣校园文化,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建立“思政+讲座展演”长效育人机制
始终将学生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的讲座、展演,通过组织“有高度”与“接地气”相结合的文化活动,着力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连续22年举办高端人文类学术讲座“思创论坛”124期,邀请诗人外长李肇星、奥运冠军张宁等名家大师走进校园与青年共话成长;举办“唐岛湾剧场”11期,邀请“德之声”合唱团、青岛市京剧院等高雅文化艺术团体走进校园,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培育原创校史话剧《创造太阳》,连续5年面向全校公演,共计现场观看2万余人次、线上观看6万余人次,展现老一辈石油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为全体师生校友上好一堂“家国同心”的思政大课。
二、搭建“思政+文体活动”品牌育人平台
强化文艺思政。连续39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每届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主题活动融入话剧、演唱、舞蹈、朗诵、器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入思考,在角色扮演中情感共鸣。依托学校70周年校庆培育12个原创文艺作品,期间组织演员学生参观大庆油田铁人纪念馆,与30余名一线石油工人交流,学习校史素材几十万字,观看影音资料十余部,在创作排演中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的情感认同。原创舞蹈《能源强国畅想曲》、民乐合奏《短歌行》等9项作品获得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项作品获优秀创作奖,学校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强化体育思政。创新举办“导学齐羽”研究生师生羽毛球交流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羽毛球赛场,以“运动+互动”的形式,增进师生交流,赋能青年成长发展,实现了群众体育与思想引领的有机融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排的团体展演“太极功夫扇”入选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展播。
三、构建“思政+社团建设”融合育人模式
紧紧围绕学生社团改革,不断改进和规范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推动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建立“专业类、特长类、大众类”相结合,“广而全、小而特”相互补的学生美育社团47个,均成立功能型团支部,学校团委每月发布组织生活指导意见。学生社团每月举办主题团日活动,依托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社团思想政治引领。其中,翰墨飘香书画社“翰墨盈清明,烈士永长存——清明祭扫烈士、碑文描金”等主题团日活动曾4次入选校级优秀团日活动,该社团也获评“全国活力社团”。打造“社团公开课”、“社团嘉年华”、“社团文化节”、“社团话成长”等品牌系列活动,期间开展社团活动210余场,每年覆盖人数超1.2万人。
四、打造“思政+原创作品”线上育人阵地
坚持把握先进性、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围绕党的二十大、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通过发布原创MV、表情包、手绘长图、漫画问答等校园文化作品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讲话精神,打造线上文化育人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录制党的二十大系列微视频,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师生走进“青年师生说”,用“青言青语”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学生原创短视频《韶华采撷——我与党的二十大》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短视频比赛一等奖。上线相关表情包,以“小柚子”IP形象为代言人,创作表情包25个,全网累计浏览量1.3万。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创作《奔跑吧青年》《石光的故事》《到西部去》《我是如此相信》等11部原创MV,总浏览量破20万。学校青年新媒体中心获评“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