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解决成果转化、人才供给等“单兵作战”,融合在“点”上多,“面”上少等问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摸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三个有组织(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有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全力保障“政产学研”融合的精准落地,为党建与业务融合提供了具象化和常态化的工作样板。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找准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的重大意义,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支撑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要求,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把党建引领落在以“三个有组织”推动服务地方发展的全过程,深化落实“四链”融合工作机制,持续擦亮学校“政产学研”融合品牌,持续保障助力品牌跃迁升级,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二、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把握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坚持党建引领,始终确保在“三个有组织”中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抓总体规划,青岛科技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突出特色,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构建面向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学校党委通过理论学习、干部培训、专题会议等,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的政治优势,带动提高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三个有组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合力突破。以“干部大讲堂”为载体,邀请行业专家进校专题辅导,全方位提升学校中层干部推进深度融合的意识和能力。创新开展院长月度述职,将“政产学研”融合工作列为必答题,加强过程监督与指导。将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列入院级党组织年度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观测点,刚性推进融合持续强化。
坚持大抓基层,始终确保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着力构建“政产学研”融合新格局,全校各级党组织对标领题、精准解题、科学答题,将推进“三个有组织”列入单位发展重要事项,定期研究、常态推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全员深度参与‘政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新路子,努力通过党组织“一线牵”实现发展“一盘棋”。为进一步强化产学研供需对接,学校制定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学校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工作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各院级党组织积极响应,初步建立起精准适用的访企名单。当前,青岛科技大学正在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院级党组织的活力将在改革中继续激发,深度融入也必将有更多创新作为。
三、抓好落实,突出实效,以党建引领“三个有组织”的有效路径,谱写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培育产业急需人才,主动打造一流育人体系和环境,自觉担负起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重任,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为全省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4万人,78.19%的毕业生选择留鲁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与万华化学、赛轮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20个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培养路径,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有组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省“811”建设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牵引,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强科研团队、做大科研平台、夯实科研保障,集聚资源力量催生大成果。
三是有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创新创造智力支持。紧紧围绕区域战略和产业布局,创新合作模式,畅通转化渠道,更好推动人才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校地融合行动,积极发挥橡胶化工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校地融合创新发展的系列文件,为校地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济宁、枣庄、德州共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开展校企链合行动,2023年选派20余名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开展转化攻坚行动,建设“科创飞地”15个。
依托于党建引领“三个有组织”的有效开展,学校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近年来,学校党委入选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样板支部,11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省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70余名先进个人先后荣获省级及以上表彰,涌现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汪传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获批省属高校首个教育部B类实验室,1个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近三年先后签订7.7亿、2.2亿、1.1亿三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