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重要回信精神,通过创新党建和育人形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赋能乡村振兴,5个“科技小院”入选首批国家支持建设名单。
一、创新党建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学校坚持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建设发展科技小院工作中,创新建立“思想交融、目标相融、实践互融、保障促融,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互融互促”的“四融互促”党建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思政引领,将科技小院作为“三全育人”有机补充,作为“解民生、治学问、育新人”重要支撑。专业教师结合农时农事农情,在加强专业指导的同时,现场讲解“三农”发展历程和乡村振兴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背景意义,明确研究重点与科研任务。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将“思政课”讲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亲身体验“三农”领域变化,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验技能运用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现实需求和具体实践中,先后组织现场教学活动29场次。学校农工学院入选山东省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吸引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二、创新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科技小院,学校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四重管理、五个计划、六项策略”的“12456”育人模式,即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新农科人才”为中心,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采取“个人—团队—小院—学院”四重管理,实施“科研创新训练、科技竞赛、创业训练、人文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五个计划,完善“健全体系、多元协同、拔尖培养、全过程管理、动态评价、持续改进”六项策略,在夯实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基础上,着眼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实际问题,培养服务“三农”高层次人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每年选派20名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田间地头、农业场站基地等为课堂,建立健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和课程体系,提升强农兴农本领。近三年来,依托“科技小院”,学校先后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项,省优秀教材1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获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三、创新有组织科研,增强创新能力水平
学校建立完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成立由“科技小院”所属党委书记、院长、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小院负责人、科研骨干等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实施“学院领导战略领航—分管人员管理协调—小院负责人全面负责—科研骨干专业支持”的四级推进机制,打造“学院—小院—团队—个人”四级网格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全面动员、分类管理、重点帮扶、个性辅导”的项目申报和成果培育机制。完善科研跟踪服务,采取“一对N”“N对一”“一对一”等科研服务互助模式,校院两级定期举办教师动员会、经验交流会、项目论证会、成果总结会等,围绕科技小院重点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国家基金、重点研发等项目申报组织和指南撰写、优秀成果奖培育与申报、论文和专利撰写等,全方位提升科研产出质效。近三年,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批农业农村部农机动力和收获机械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智慧农场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9个,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质效
学校打造“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深化融合发展,共享资源优势。围绕科技小院工作重点,校企双方协同科技攻关,以实际工程案例反哺教学。发挥企业生产和市场优势,将科研教学延伸至生产过程,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科技趋势。搭建平台,强化研发培训,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益,助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学校依托科技小院研究团队和项目,研制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6种、无人驾驶高地隙施药机2种、农机无人驾驶系统2套,以及变量施药系统、精密播种系统等智能农机配套装置6种,为基层培训作业机手85名。团队师生参与选育小麦新品种7个、玉米新品种4个,开发小麦玉米新品种、循环农业、无人农场等科普产品30个、研学教材与手册3套。先后举办现代育种展厅开放日、走进未来农业、亲近自然、农业科普知识下村等不同主题和形式的科普活动126场,举办各类“三农”技能培训308场次,宣讲农业新技术17项,推广新品种23种。建成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相关成果先后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