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推进志愿服务育人常态长效
发布日期: 2024-02-23 19:22 浏览次数:

青岛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打造志愿服务工作新模式,着眼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全面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一、坚持以“四化”找准发力点,着力强基固本

学校坚持体系化、网络化、立体化、项目化“四化”工作法,创新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新路径。一是顶层设计体系化,构建“党委领导、团委牵头、部门协同、院(部)参与”的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等规章制度,为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团队设置网络化,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级联动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以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和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为龙头,以院级学生会(研究生会)、志愿服务类社团为主体,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实现全覆盖。三是宣传动员立体化,充分利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学校网站”等不同媒介搭建宣传矩阵,每年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宣传稿件600余篇。四是过程管理项目化,创新创建导师团队、建案设计、专业指导、项目申报、团队立项、启动培训、躬身实践、总结评比等8个环节组成的全域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推动项目实现全方位动态调度和全过程管理服务。

二、坚持以“四维”拓展工作线,确保服务实效

学校分层分类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重点团队,着力健全“四维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在组织建设维度,依托“智慧团建”、“智慧青科大”等网络平台,积极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校级精品课程,构建“理论+实践”课程模式,为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在服务项目维度,聚焦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支教支农、生态环保、国际交流、大型赛会等6个领域打造精品的“1+6”项目运作体系,实现志愿服务联动地方融合开展。三是在平台建设维度,优化管理平台,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精细化管理;搭建学习平台,通过“通识+专业”、“理论+实践”、“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四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志愿者岗前100%培训。健全选育平台,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志愿服务嘉年华活动,培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四是在文化宣传维度,以“科大青年”团属新媒体凝聚青年,形成线上线下宣传新矩阵,让社会实践走“新”入心,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以“四聚焦”扩大覆盖面,擦亮特色名片

聚焦“西部计划”,服务重大战略助力国家建设。建立由校党委统筹、校团委牵头、院级团组织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形成宣传动员、人员选拔、技能培训、跟踪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招募373名优秀学生参加西部计划,涌现出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帮助当地政府实现了局域网办公技术的变革的周磊、“把大海的深情带进天山”的邹阳、扎根西藏基层八年发扬“缺氧不缺精神”的刁传恒、“带娃援疆”的田廷璀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二是聚焦“研究生支教团”,推动西部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多方面为研究生支教团提供坚强保障。截至目前,学校连续11年选派111名青年志愿者奔赴宁夏、西藏、新疆等地开展支教工作,累计完成服务地中小学300多门课程教学任务、服务学生达20000余名,“沙海”奖助学金、“公益图书馆”等一系列特色做法获各级项目办高度肯定。学校多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志愿者多人次获评全国优秀志愿者称号。三是聚焦“驻地志愿服务”,擦亮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着力构建组织健全、载体多维、定位清晰、保障有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全力推动志愿服务育人与第一课堂深嵌互融。近三年,组织10688名志愿者参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亚合作论坛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8202小时,打造了“十四年如一日”助力乡村振兴的“小漫姐姐”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带动万余名市民参与“减塑先行”的“小浪花”绿色低碳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项目,在有力服务地方志愿服务实际需求的同时,“志愿者、找青科”特色品牌深入人心。四是聚焦“志愿服务项目赛事”,实现成果高质量转化。着力打造“发掘”、“培育”、“落地”一体化志愿服务项目成长发展链条,组织76个项目参与省市区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累计获省市级及以上志愿服务类荣誉28项。学校“身边的核辐射”志愿环保科普“微行动”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北屿星创”文化传承与创新音乐平台项目获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青春益爱,追‘锋’基层”项目获评青岛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由“过程”向“成果”的成功转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