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齐鲁师范学院聚焦空天信息领域科技前沿,肩负起天文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使命与重任,在大力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技术实现新突破和赋能应用实现新拓展等行动上密集发力,用实际行动支撑天文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高精尖缺”培育导向,擦亮天文特色教育品牌
广邀群贤,同心众智。学校制定《天文领域优秀人才招引计划暨齐鲁师范学院人才政策》,坚持“引、育、用、服”多措并举,引领天文学学科驶入发展“快车道”;吸引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0余名天文学方向优秀博士到校工作。研究团队在APJ、Nature Phys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先后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获批国家科技部门重点研发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天文联合基金等20余项。人才培养,聚势赋能。2022年,学校招收首批天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配有11名博士学位全职教师、6名特聘教授,打造特色小班制和导师制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23年3月,天文学专业学生郑嘉澍通过FAST数据处理平台发现了新脉冲星候选体Cand_2.17ms;学生天文社团“奎虚天文社”积极参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举办的太阳系外世界命名活动,获“中国(内地)优秀命名提案”奖;开展“石榴籽·心连心”科普实践活动,面向新疆中小学生进行天文科普,为“文化润疆”注入新活力。
二、坚持“共享共融”发展思路,赋能山东省空天信息产业
敢为人先,叩问苍穹。学校先后与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共建齐鲁师范学院FAST数据处理中心,成立天体物理中心,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联合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天文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济南市天文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济南市天文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市天文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成立“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探索落实“齐鲁探天”分米波阵列与其他天文大科学装置联合观测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服务山东省空天信息产业、大数据产业发展。放眼国际,聚焦前沿。齐鲁师范学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重大机遇,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获批“齐鲁探天”分米波阵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投资建设完成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米波综合孔径大型天文阵列,将在深空探测、脉冲星自主导航、微波巡视、空间信号监测和卫星轨道测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银河系快速射电暴、脉冲星、中性氢(HI)、河外星系的监测,有效助力未来阵列建设,推进动态宇宙探索;通过与济南超算等计算前沿单位深入合作,设计构建包括“宇宙触角”在内的高通量计算相场相机,拓宽人类认知边界。
三、坚持“突破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山东首颗,重大成果。学校联合国家天文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借助“中国天眼”发现一颗新的毫秒脉冲星(PSR J1810-0622),这是国家天文台-齐鲁师范学院-济南超算联合研究团队的首个重大成果,同时也是FAST基于我省完全自有科研资源发现的首颗毫秒脉冲星。PSR J1810-0622毫秒脉冲星自中国天眼FAST 2019年07月10日的观测数据中寻获,系齐鲁师范学院天文系师生通过对FAST优先重大项目“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简称CRAFTS)脉冲星做认证的后随网格观测的存档数据进行重新处理而获得。《山东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十余家省级及以上媒体对学校重大发现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