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工程,作为检验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标准,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就业育人工作机制、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完善就业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联动、内外融合的工作格局
一是“学校-部门-学院”上下贯通。深入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广泛调动办公室、纪委机关、组织部等17个相关部门资源力量,成立就业工作专班,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突出学院主体责任,建立全员助就业常态化工作机制。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指标体系,不断激发就业工作动能。二是“招生-培养-就业”协同联动。坚持“出口引导入口、就业反哺招生”的工作思路,建立招生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动态预警调整机制,突出就业导向,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指标,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撤销就业率低、产业需求不强的本科专业5个,扩大就业前景较好专业招生计划920余人。三是“校园-政府-企业”内外融合。整合校园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资源,建设就业服务站,推动区域就业岗位、政策、服务等信息共享、直达校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就业创业集成服务。深化政、校、企合作,扎实开展毕业生看重大项目、看重点企业、看科研院所、看规划展馆、看工业园区“五看”行动,建成高质量就业基地126个,聘请300余名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就业创业导师,形成“政行校企生”五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一是关口前移,注重就业观念教育。以一年级作为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关键期,将正确就业观融入《致新生及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校共育大讲堂,校领导亲自为家长、新生授课,下好家校共育先手棋,讲好就业形势第一课;将专业教育、就业观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勇于创业、勤恳敬业的就业观念。二是分类引导,注重就业指导教育。成立就业生涯咨询室,建立学生就业档案,针对考研、就业、创业等不同发展路径学生,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帮扶策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通过暑期学校、考研心理疏导等,助力考研学生顺利上岸。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助推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近三年,学生考研率、创业率稳步提升。三是多措并举,注重毕业主题教育。完善就业育人制度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意见》。开展“致青春 至西部”西部计划宣讲会、征兵宣传进校园等主题教育,加大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力度,引导广大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完善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赋能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深化校城融合,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定期邀请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问诊把脉”。完善就业反馈机制,强化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分析,及时对人才培养环节和标准作出调整,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施“留凤兴德”专项行动,邀请政府人员围绕大学生留德就业、创业开展政策宣讲,引导更多德院学子选择德州、留在德州、建功德州。二是打造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赋能中心。作为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首批试点高校,高标准建成占地1700平方米,拥有五区两室19个功能模块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在增强规划设计科学性、提升就业指导有效性、增加校外校内外就业服务耦合度、推进就业服务智慧化、中心发展可持续性上“先行先试”。学校顺利承办2024年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建设部署推进会。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深挖高质量就业岗位。抓实访企(城)拓岗促就业。党委书记、校长和二级单位领导身先士卒,带着学生将招聘会开到县城、走进企业,推动人才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以“现场招聘+直播带岗”形式,拓展岗位信息和择业平台,全面助力毕业生的充分、高质量就业。近三年,访企拓岗企业229家,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专场招聘会、宣讲会 600余场,提供岗位10.6万余个,促成5000余名学生现场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