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理念,始终把服务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责任 。自省市共建协议签署以来,学校以落实省市共建任务为纽带,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为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建立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共享机制
学校制定实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培育博士150余人,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2人,联系海外高层次人才50余人,滨州市政府每年为新引进博士提供每月生活补贴。组织开展“博士企业行”活动20余次,选派6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19名博士到地方脱产挂职科技副职,7名博士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打造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服务基地和专家队伍,建设经济管理、航空等智库2个,“南高加索研究中心”和“非盟国家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
二、深化优势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学校制定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建强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生态学为引领的雁阵式学科体系,推进学科高水平建设与内涵式发展。制定实施《高水平应用本科专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智能建造、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实现招生,智能建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工程4个本科专业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制定实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完善“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深化“1+N”多元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制定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实施方案》,飞行学院获推参加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评选,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1个。开展社会人才培训,培训滨州市企事业员工、党政领导干部、教师4000余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帮扶”工作,与滨州科技职业学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3人担任省派民办高校党建指导员,20余人承担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鼓励毕业生留滨就业创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贡献度持续提升。
四、持续提升航空内涵建设水平
学校实施《融入航空业发展行动计划》,新增服务航空业发展项目80项,与航空类单位签署合作协议40余个,不断强化航空人才培养、航空科技创新、航空决策咨询、航空文化建设。健全航空人才培养产业链,建成山东大高国际飞行学校,获批中国民航局CCAR-141部合格证,实现民航飞行员“一条龙”培养,成为全国拥有航校的三家本科高校之一。服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服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学校作为滨州市低空经济产业专班副组长单位,受邀向省、市相关部门提交低空经济相关报告10余份;牵头成立无人机研究院和无人机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等企业发起成立山东省低空经济协会。
五、积极服务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学校为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开展小麦施肥和农药施用等技术指导、水体生态监测技术示范和推广、牧草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开展黄河文化、渤海红色文化研究。开展“孙子兵法公益讲堂”,协办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承办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承担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研究课题,为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后评估。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阳信分院,为阳信县乡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为惠民县乡镇制定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发展规划。
六、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强化服务地方顶层设计,实施《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落实省市共建与服务滨州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水平社会服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工作方案》,开展各类服务项目240余项。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与滨州市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80余个,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服务平台20余个,联合开展横向课题230余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70余项,共建“滨州市产学研合作专家库”“科创专家库”。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牵头成立锂电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锂电产业创新研究院、无人机产业创新研究院,参与建设全国高端铝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汽车轮毂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生物经济产教联合体、滨州市产教联合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