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域联动、全线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西部计划走深走实。自2003年西部计划工作实施以来,学校累计419人光荣入选,100余名志愿者选择扎根西部。学校志愿者多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学校多次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
一、坚持全员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学校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和顶层设计,形成西部计划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统筹负责西部计划工作;在校团委设立志愿者工作部,专项负责志愿服务及西部计划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研究生支教团管理办法》等文件,健全西部计划工作制度体系,确保项目组织化开展、规范化运行。三是引领全员参与。从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到各部门、各学院负责人,到团干部、班主任,层层示范带动、人人参与其中,组织校院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宣讲等活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密切配合、师生全员参与、协同运转高效的西部计划工作格局。
二、坚持全程培养,贯通育人链条
学校不断强化大学全年级、全阶段、全过程培养,形成西部计划育人链条。一是注重低年级培育。坚持从源头做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育,着力扣好“第一粒扣子”,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专项模块,把西部计划政策学习纳入新生“共青团第一课”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到西部基层绽放青春。二是强化高年级跟踪。通过对高年级、毕业班学生群体的就业意向摸排,对有意向参加西部计划的学生进行跟踪培养。定期组织往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热衷奉献的志愿精神。三是抓实毕业生优选。将西部计划纳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引导和帮助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干事创业。坚持“五好标准”和“五优先原则”,抓实各个环节,高标准选拔志愿者。四是常态化慰问关怀。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服务期满志愿者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保障,由专职团干部、就业导师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校领导连续多年带队赴西部地区走访慰问志愿者,协调解决志愿者急难愁盼问题,让志愿者心沉得下、人留得住、事干得好。
三、坚持全域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不断强化部门间、家校间、线上线下协同配合,开展西部计划协同育人。一是多部门协作配合。加强西部计划志愿者典型宣传,联合组织招聘会、西部计划项目宣传推介、志愿者慰问走访活动,持续提升西部计划品牌影响力。二是家校密切协同。举办西部计划政策解读会、开展线上家访等,精心做好西部计划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学生家长签订西部计划家长意愿书,建立“一对一”沟通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三是线上线下联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加强与志愿者的联系沟通和跟踪服务,组织团队到志愿者工作或服务单位走访慰问,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在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志愿者邮寄慰问书信、节日礼包等;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向志愿者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
四、坚持全线服务,培植文化沃土
学校不断强化德育资源、文化引领、创新外延,培植西部计划育人沃土。一是用活朋辈德育资源。坚持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朋辈典型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志愿服务大讲堂”“西部计划在进行,志愿服务在路上”等专项推介活动,让西部计划的种子厚植在心。二是培树西部计划文化。创作征集西部计划文化作品,推动年均“20+”场次西部计划宣讲会实现全面覆盖,每年举行志愿者出征座谈会、毕业典礼表彰基层工作先进个人,让青春奉献深入人心。设计开展志愿服务文化节,纳入校园文化顶层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生动形象的内涵展示,持续营造“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创新外延。设立“沙海”基金专项,自主募集资金20余万元,在2省3校的支教点设立“沙海”奖助学金、援建“公益图书馆”、新增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服务地,扎实推动西部计划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