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常态化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全面激发“政校行企”四方活力,探索“引企入校、引资入教、推校入村”的“三入”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全域电商直播带货,推动产业振兴提级加速
学校突出“分类施策、产业融合”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制定针对性帮扶方案,校地一体转变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组建“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实现复合型产业集聚。坚持“全链运营、四方驱动”的理念,政校行企携手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京东(中国)特产•淄博馆、农村电商校内实践基地等平台,构建起“平台支撑、四维一体”运营机制,打造产品上行、品牌文化、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四个维度的“万能接口”。打造“三增三新”的机制,依托全国数字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资源优势,开辟助农直播间7个,实体零售店2个,网店1个,直播近200场,单场直播交易金额最高达30万元。以电商服务体系发挥三产融合发展乘数效应,塑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才增量”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风貌。
二、搭建工学结合平台,助力人才振兴提质增效
学校搭建“主链贯通核心、辅链全域覆盖”的育人模式,实行校企双导师辅导制,建立“单项认知—核心强化—职场进阶”的基本操作思路,构建“学生-学徒-准员工”的梯度培养计划,将实训项目融入“调研、选品、美工、上线、运营、推广、客服、仓储、配送”乡村振兴技术帮扶全过程,在近5000名学生中进行推广应用,储备进村历练后备人才150余人,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近400人。坚持“4+3+X”的服务体系,实施“E农计划”,辅导农村残疾人“培育、种植、销售、展示”4个环节打造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服务体系,累计参与志愿者数近2000余人,志愿服务近300次,志愿服务时长达4200余小时,直接带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60余人,间接带动100余人,项目获得全国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三、构建区域文化IP,实现文化振兴固本强基
学校坚持红色文化“进乡村”,实施“文化润乡”行动,成立乡村振兴师生实践团队,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故事,提供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等有温度、有高度、有热度的文化作品。坚持传统文化“留乡村”,立足乡风文明建设,设计“寻访、探究、体验、讲解、再塑”的艺术乡建服务计划,已持续提供陶塑、拓印、花灯、IP形象设计等1000余件艺术作品支持乡村综合性艺术服务。坚持文化旅游“在乡村”,开展“丝绸文化‘三进’”“非遗课堂进乡村”等系列活动盘活农村阵地资源,将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就地建设文创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技艺体验、民俗研学等非遗资源活态传承与转化活动。
四、构筑净滩行动体系,促进生态振兴赋能添彩
学校用好“稷下风·黄河情”实践项目,围绕“保护黄河生态”“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等方面,科普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类型和经济价值等基本情况,深入基层广泛开展主题宣讲近60次。前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清河支流等地调研,依托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个校外实训基地,对采集来的河段水样进行监测,产学研用资源建设,《黑色黄金》获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惜源—阿司匹林洗涤稀水的资源化开发》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实践育人在持续,依托青苗课堂、四点半课堂、农家学堂,搭建1+N+1课程体系,累计组织1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3.2万小时,惠及黄河沿岸3000余人。项目实践团队获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等荣誉称号,先后被新华社、中青网、《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
五、开展素质技能培训,增强组织振兴蓄势共融
学校建立“1124”的帮扶模式,与南郊镇乡村振兴联村党委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每村设置1名乡村负责人、1名学校负责人、2名包干教师、4名学生志愿者,合力提供并培训村民整合营销、平台运维、快递服务等技术服务72次,产生经济效益754.27万元。开展讲训一体服务,策划组织电商助农、短视频+电商精英等社会培训,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双向赋能”,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开拓多方合力场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进校园”活动,通过培训引导日常管理标准导向。邀请各村新农人做客助农直播间,实现农业经济水平与农民技能水平双提升。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等人员参与乡村建设,提高党建带团建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