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校园科学普及工作,发挥学校铁路办学优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资源整合、注重价值引领、创新宣教手段,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获批第二批“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2023—2025年度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工作机制
积极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成立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宣传部、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任组员,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学校铁路科普教育工作。建立常态化经费投入机制。将科普工作纳入学校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科学传播与普及行动方案》,推动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和成果资源的科普化,确保常态化经费投入。2023年学校成功申报“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投入4000余万元扩建铁路科普教育基地。注重科普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涵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在内的校内专业铁路科普讲解员,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校外特聘科普专家,专职科普讲师、学生志愿者等百余人的铁路科普团队,着手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科普工作队伍,探索构建科普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二、促进资源整合,推动科普基地建设。
结合学校70余年铁路行业发展背景,建设全国首家在火车上展示铁路技术发展史的“车同轨”铁路技术史馆,建成国内高职院校第一个代表中国高铁最先进技术的“复兴号”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城市轨道综合实训基地等170余个虚实结合的产教融合型实验实训室,设立一个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铁路机车博物展区。自主开发具有人工智能编程模块的“和谐号”“复兴号”动车模型,可仿真模拟动车运行,通过可视、可组装、可互动的手段,开展既动脑又动手的多维度体验式科普教育。编写校史文集《春华秋实》《铁路文化手册》等系列丛书,介绍铁路发展历程和基础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构建“云科普”服务体系,推出线上自助导览系统、《话说铁道》《中国高速铁路》等一批优质线上科普资源,将铁路科普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实现足不出户了解铁路常识。定期开展线上直播活动,面向社会展示“复兴号”动车、地铁车、土木施工技术等,深受大众欢迎,单次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超52万人。
三、注重价值引领,促进衍生课程开发
推动铁路公选课程有特色。充分挖掘学校的铁路教育资源,每年为4000余名新生普及铁路知识,承担轨道交通类专业2000余课时现场教学,完成编写《车体及车端连接装置检修》《轮轴及转向架》等校本教材3本。推动科普宣教课程有趣味。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校园开放日等契机,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设备进行铁路职业体验。围绕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程、日常乘车出行常识等内容,结合不同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将科普、宣讲等内容整理成册,形成系列“菜单式”铁路科普课程。推动美育熏陶课程多姿多彩。推出《国画花鸟》《摄影手册》《影视后期制作》等系列美育课程,采用“铁路知识科普+高铁主题绘画”“摄影基础技巧+我心中的铁路情”等互动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铁路发展史和学校铁路办学付诸画笔、镜头,建成学校铁道文化长廊。四是基地思政课程有成效。利用国庆节、9·18等时间节点,定期对学生进行铁路爱国知识宣讲活动。录制《百年党史我来讲 精神血脉我赓续》系列课程,《开着火车唱着歌》《打卡红色教育|汽笛声声 百年记忆》《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宣传片,传承铁路文化,弘扬“火车头精神”。
四、创新宣教手段,打造科普活动品牌
打造形成“山栀花开”红色专列科普精品项目。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面向甸柳新村、庄科等村居,明瑞福瑞达等校企合作企业,山师大二附小、山东开放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学校开展科普巡展、公益讲座、科普培训等研学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造“靶向培训”“三精培训”“互动培训”等科普培训项目。连续多年承担铁路“三新”人员的资格性培训、高职生2+1培训、行车主要工种年度轮训等社会培训工作,定期为济南铁路局、中车等企业职工开展路情教育,让科普“新鲜血液”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生活的大动脉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造“红蓝青”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组织师生志愿者到济南站、济南西站、大明湖站等地开展铁路志愿服务。其中,红蓝青“情暖旅客,爱载归途”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红蓝青志愿者协会多次获济南铁路局通报表扬,志愿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