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000004502323D/2023-01075 | 发布日期: | 2023-07-27 |
发布机构: | 山东省教育厅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有效性: | 成文日期: | 2023-12-12 |
省政协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并宋东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议》收悉,我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现代化教育强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大格局中系统谋划布局,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显著增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在职普融通协调上下功夫,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把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与社会对畅通职校学生成长发展渠道的迫切诉求有机结合,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稳步增加本科计划,职校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为山东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遴选32所优质中职学校、50所高职院校和32所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试点专业点数133个,招生计划6750人。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1500个专业点每年招生12万人。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有了更大空间,吸引力明显增强。近三年,全省中职招生有7.6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高职招生有近10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4.3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学生和家长开始摘掉“有色眼镜”,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坚持在产教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深化职业教育混合所有改革。省直14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11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推动各个设区市建设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吸引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全省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专业993个、实训基地1900个,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建立常态化产教对话制度,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35个,组建各类职教集团191个,认定31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成立了12个覆盖全省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中、高职校均合作企业分别达到14家、268家。
三、坚持在推进科教融汇上下功夫,打造职业教育新的增长极。面向产业分专业集群成立了23个省行指委,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组建310个教学创新团队,开发569个专业教学标准,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喜欢学、学得进、长本领。在职业院校设立126个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72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认定了348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重点服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工艺革新,支持“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和“工赋山东”。近三年,全省职业院校开展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125.2亿元。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职业院校每年面向各类群体开展职业培训300余万人次。
四、坚持在强化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讲的,对业界优秀人才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进行招聘,全省1117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通过“绿色通道”进入职业院校任职任教,将最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让有“真本事”的教师教会学生“真本领”,全省“双师型”教师达到60%。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会动手的先上,贡献大的多得,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水平可达到所在行政区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倍;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下一步,结合您们的意见建议,我厅将以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平台载体建设。面向“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和区域协同发展需求,做深做实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区域产教联合体,打造一批产教融合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产教布局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短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广。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支持校企共建一批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广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务实管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落实职业院校教师自主招聘、绩效工资改革等相关政策,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大师计划,加快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支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四是抓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聚焦土地、师资、实训设施等关键要素用力,推动职业院校核心办学能力提升;实施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特色化专业群建设计划,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度。五是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清理技能人才歧视性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与重要贡献,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感谢您们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们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