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委教育工委重点聚焦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成效不足”的问题,指导省属高校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地方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教育新担当新作为。
紧紧围绕服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省建设、数字强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瞄准前沿布局,服务战略需求,王军成院士团队入列崂山国家实验室建设海洋传感器研发中心;强化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助推绿色低碳、海洋强省、数字强省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研究院和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研究院,建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16个国家级、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德州学院争做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建立黄河流域工业气体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院,已建设信息数据库2个,研发了2个系列的复配吸附材料;与沿黄流域蒙、川、晋3省高校联合建设黄河流域生物交叉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省基金项目5项。
精准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联合链主企业、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集聚创新要素,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校地同频共振、赋能区域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立足农业强省建设,聚焦破解产业升级密码,与德州市、齐河县签署共建小麦产业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院将组建20-30个研究项目团队,进驻研究生规模达到500人。德州(齐河)每年为研究院提供1.5亿元团队建设及研发经费保障。
山东科技大学采取“政府+学校”的方式,以福山区烟台未来算网用一体化重大科研项目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烟台研究院建设,努力打造科技资源汇聚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为依托,利用西海岸新区校长基金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基金筹集资金近千万元,一期支持11个概念验证项目400万元。
青岛科技大学打造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先后在济宁、枣庄、德州设立了3个“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目前正在泰安筹建第4个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化学炼胶30万吨项目落户青岛董家口经济区,预计实现百亿级产值规模。
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深化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推进“环理工大创业创新带”建设,与中铁二十一局等13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校地校企签约共建特种新材料中试基地、鲁华泓锦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7个,向企业选派“科技副总”151人次,总量达到630人次。
山东交通学院聚力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与山东高速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等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核心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枣庄学院深入开展“访企调研”活动,学校领导带队赴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交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与山东精工电子共建锂电产业学院、设立“精工实验班”,与欣旺达合作开展“锂电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北京长水未来科技集团共建“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