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德州学院:三大举措,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23-12-26 19:27 浏览次数:

德州学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贯彻新发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出台学校服务和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主动融入服务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一、立足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雁阵式”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德州市“541”产业体系,做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布局优化,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制定《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关于积极推进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加强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将生物医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列为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列为接续培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列为扶持储备学科。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环境生态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特色专业,积极布局氢能科学与工程、半导体材料、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推动传统优势专业向新动能专业方向内涵式发展,建设新业态、新需求下的应用型本科新专业体系。二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智能生物传感、绿色低碳工程等12个微专业,开设了绿色化学与现代生活、绿色消费与环境污染等一批通识课程,其中8门课程上线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获批省级教研项目21项,省教师教学比赛9项,省一流教材1项。三是不断完善教产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共建专业达到90%以上,与知名企业共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互联网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二、立足行业需求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立足行业、加强实践、注重实效”的理念,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是坚持引育并举,持续培植创新动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天衢英才”人才工程、博士引进“双百计划”、“一人一议”高端人才引聘等政策,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引进适用的人才。二是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个,实施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具有3个月以上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专任教师达到60%。三是实施分类考核,突出贡献导向。实施分类考核,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产业型四类进行分类评价,注重评价教师教书育人实绩和服务发展实效,构建注重绩效导向、贡献导向的绩效工资体系。近3年,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1人、博士研究生279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9人、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高校青创团队10个,2人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42人次在国家和省级教学比赛获奖。

三、立足应用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培育“落地式”科研服务成果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建立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机制,推动科研从“分散研究”向“集成研究”转变,从“被动接单”向“主动攻关”转变。一是建设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平台等36个。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突破硅单晶半导体材料制造、新型半导体创制等方向加大研究力度,成立2年内获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专著5部,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级行业协会科技奖等10余项;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信息等新材料开展研究与应用,成立1年内获批国家、省基金项目13项。二是组建技术攻关创新团队,整合聚集优势资源。通过项目驱动、组织带动、学科联动、校企联合的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解决“卡脖子”难题。化学化工科教融合团队,以服务区域高端化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化工新材料和绿色工艺研究,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发明专利25项、SCI论文100余篇,近3年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余元;纺织服装学院尚志新团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开展了固废基粉体填料在橡胶、塑料及涂料等方向的关键技术攻关,2年内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480万元。近3年,学校与重点企业签订横向技术研究800余项,到账经费近2亿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0多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