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联结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重要纽带,影响着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水平。青岛酒店管理职院明确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酒店业全科型职业教育品牌”的发展目标,立足现实基础和特色优势,紧密对接青岛产业发展布局,注重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匹配性,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助推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学校持续推进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重要抓手,实现对专业质量管理的统筹设计,形成针对专业建设事前、事中、事后完整的全周期质量管理闭环。
一、双链打造 分类建标
一是制定专业分类建设标准,形成质控点。结合战略定位、专业特色、办学条件、发展前景、产教融合、招生就业等方面,学校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制定专业分类建设标准,从分析专业建设基础与现状入手,将学校专业划分为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一般专业、其它专业四类,构建专业分类建设指标体系,细化分解成具体的建设任务,形成可监测、可量化、可描述的数据或指标,并匹配差异化、梯度化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打造专业建设标准链,形成38个质控点。二是开展专业建设发展分析,制定专业建设目标。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发展分析,认真总结专业优势、分析专业发展需求及存在问题,依据专业分类建设标准要求,自主申报专业建设类别,并根据专业分类建设指标体系,从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社会服务、招生与就业等五个方面设定专业建设目标。三是规划专业长远发展,形成建设目标链。通过开展专业调研分析,做好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三年专业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将建设计划逐一分解、量化为数字、程序、责任,每条建设计划均责任到人,打造专业建设目标链。
二、项目推进 监测预警
一是融入各类建设项目,推进诊改常态化。学校将专业诊改工作融入到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建设项目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发挥项目载体推进诊改。依托“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省级品牌专业群、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将项目建设、专业诊改和专业建设一体化设计,实现专业诊改的常态化。二是开展专业建设研讨,分析原因实施推进。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把脉、督导与指导,保障建设进度与质量,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建设标准链、目标链与实际执行相结合的预警、监控智能化专业诊改数据平台,按照专业建设设置的质控点,通过建设进度检查、阶段性考核进行数据监测。对于预警的指标,及时分析原因并实施改进,把未完成工作任务纳入到次年工作计划中继续推进落实。三是多项举措动态调整,确保专业设置合理性。对于预警的专业,按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采取针对性帮扶、专业计划调减、专业撤销等措施。近年来,学校更新专业设置14个,新增专业10个,撤销专业9个,切实做到支持发展劲头强势的专业,鼓励特色专业,淘汰或调整发展势头不佳或不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提高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三、绩效考核 螺旋上升
一是配套相关考核制度,实施评价。制定并运行学校《专业动态管理与考核办法(试行)》,配套《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聘任与管理办法》,以此为依据,由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派、教务处组织成立专业考核工作小组,根据专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学校层面的专业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其中,年度考核重在对年度目标链达成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专业分类的重要依据;终期考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以年度增量、标志成果、建设绩效、特色创新等为重点,综合考核建设成效,作为专业类型调整和专业设置等的重要参考。二是建立螺旋诊改机制,强化专业适应性。通过“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不断循环,学校建立起专业建设质量螺旋诊改机制,实现专业的自定目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强化专业适应性和内涵式发展。三是对接产业融入发展,构建专业群架构。经过多年不懈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步构建了适切自身需求、有效提升办学水平的“分类建标、项目推进、螺旋上升”的专业管理机制,围绕酒店业产业链需求,对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融入青岛市“956”产业体系,构建了“1个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院级专业群”的专业群发展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