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大学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两校援建和产教融合、校城融合办学特色,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提升服务国家需求能力,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主动聚焦重大需求,书写以贡献促发展的奋进旋律
把“以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命”纳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坚定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初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不停步。出台《烟台大学“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烟台大学“三个走在前”落实方案》,确立“坚持贡献导向,强化服务需求,开放合作”的建设思路,将校地共建高端科研创新平台,聚焦重大战略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产出等内容列为具体落实措施,以实际行动自觉担负起“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
牢牢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实施的历史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明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路举措,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及时出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构建了全面覆盖、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的独特优势,主动当好桥梁纽带,做好沟通协调,积极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助力山东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战略高度将两校援建机制转化为服务山东省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以贡献促发展的奋进旋律。
二、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打造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引擎
坚持“突出优势特色,凝练领域方向,优化结构布局,注重内涵发展”的方针,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布局与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烟台市“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的契合度。编制《烟台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将学校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列为重点建设学科,将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列为扶持储备学科,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建立应用型跨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成立了独立院制的“精准材料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学科集群式发展平台。在重大新药发现、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跨学科领域形成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创新能力的优势学科群,产出了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为代表的高水平研发成果。在黄河流域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优势学科方向。产出了以用于大国重器“蓝鲸1号”的支撑桩腿热压装备与工艺技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升级版项目、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水平研发成果。
在省内高校率先出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包括学科建设突破工程在内的高质量发展9项工程和学科机制优化等3个计划,与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相辅相成,强化数学、应用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着力加强科研创新,拓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全力建设一批产教融合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力度,做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校获批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试点单位、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建有烟台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积极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作为七所省属高校之一,获批首批“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药学)”。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电驱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学校荣获“烟台市十大科技创新领军单位”“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主动对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航天科工513所等大院大所,威海临港开发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共建“高端装备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等14个校地校企产教融合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布局化学化工、生物食品、海洋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群,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人才高地、智库高地、成果转化高地。
近年来,通过项目驱动、组织带动、学科联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卡脖子”难题,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阻燃、耐黄变、低雾化牛皮汽车坐垫革制备工艺”等6件汽车革发明专利,突破了汽车革关键技术瓶颈,将汽车革国产化市场占有率提高到将近三分之一。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制剂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解决了中国高端制剂(微球)关键辅料完全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专利成果“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在“碳四分离”成套工艺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为39家大型化工企业增加产值50多亿元。“基于海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获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全面赋能海洋经济产业链向下游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