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青岛建立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机制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2- 05- 27 15: 51 浏览次数:

近年来,青岛市教育局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政、校、行、企等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平台,引导在青高校主动融入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校与城市双向赋能、双向服务、同频共振,不断放大校地合作同心圆。目前,全市引进并正式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24所,仅2021年集聚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553人,承接科研项目272个,在青创建科研平台60个,在青孵化企业75个,新增专利授权130项。

一、推动校地合作,构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机制

坚持服务产业发展,支持在青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一是以需求导向促校地融合。鼓励引导在青高校、科研院校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产业,将一流学科建设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教育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对接我市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先后实施两轮在青高校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学校优化重点学科结构,其中,2019年起遴选支持的10个本科专业3个为新设专业。遴选共建的各重点学科获得省市级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126项,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237项,以专利转让等方式实现转让金额1.89亿元,引进并在青岛注册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22家,在青岛本地培育孵化企业63家,为青岛辖区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合同成交额2.77亿元。二是以目标导向促人才培养。引导在青高校将学校发展置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进行考量,紧扣“应用型、地方性”,提高学科设置与我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加大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近年来,各高校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围绕海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设置产业学院或特色学院。2021年大学生留青率较2018年增长11.13个百分点,博士研究生留青率高达87.20%。

二、搭建合作平台,构建灵活的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机制

坚持平台思维,建立政产学研联动创新机制,打造集成果展示、路演推介、工作接洽于一体的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对接、成果转化。一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依托遴选的重点学科,推动创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支持高校聚焦我市行业、企业技术需求,打破校际壁垒,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已成立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合作联盟等10个重点学科发展联盟,吸纳政、校、行、企、院所等成员单位500余家,有效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国际化平台,抢抓RCEP签署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以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为依托,成立全国首个RCEP产教协同联盟,开展海洋经济高峰论坛,发布港航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邮轮人才发展报告(绿皮书),建立RCEP国际产教融合会客厅,推动了我市企业、高职院校与RCEP成员国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二是推动校企科技资源、人才共享。市教育局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拓宽校企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与本地企业加强创新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定向定制”精准的解决方案。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实施“以院促研、以研立企、以企养院”的发展模式,共引进孵化各类公司17家,注册资本2.9亿元,累计直接产值1500余万元;北航青岛研究院重点在虚拟现实、微纳电子、大数据等领域,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6家,2020年驻院企业累计产值近3.7亿元。三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联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展示会、科创项目推介会等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展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成果,对接本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洽谈,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依托第56届高等教育博览会设置“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两个特色展区,根据我市提出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轻工纺织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需求,面向全国高校精准征集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的336个科技创新项目在本次成果展上进行展出和对接,推动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道斯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春源精密机电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智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与企业签约合作。

三、大手拉小手,构建结对高校联合育人机制

坚持结对协同发展,强化资源共享,创新合作交流方式,发挥高校对中小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建设全方位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完善结对共建机制。开展“结对高校、联合育人”行动,组织高校、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以“1+N”、“N+1”等方式开展结对共建,原则上每所高等教育机构至少结对一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目前,通过实施高校与中小学校结对共建机制,60所中小学与15所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实现“联姻”,高校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图书馆、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开放学术报告、专家讲座、高端论坛、特色课程等课程资源;通过教师派遣、师资培训、科研及课程指导等方式,提高中小学科研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创新人才共育模式。采取研学活动、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共建认知实践基地等多种灵活方式,拓宽高校院所与中小学合作版图,逐步形成了高校与中小学共建共享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比如,青岛十九中组织学生,赴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的海洋浮力实验室、海洋信息工程研究所、海岛绿色供能与环保研究所进行研学活动;青岛六十五中在对外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成功举办社团活动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山东轻工工程学校在研学活动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与青岛卫生学校联合建立学生实习见习等机制。青岛一中等高中学校成为引进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为青岛学生增加了升入优质高等学校的机会。三是深化人才贯通培养。采取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3+2”“3+4”形式,推动中职与高校一体化贯通培养高等技术技能教育人才,扩大了我市中职学生就学深造机会,提升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层级,教育部在我市专门举办研讨会,有关做法在全国推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