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 > 委员提案
对《关于促进交叉学科在我省快速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1-08-04 10:33 浏览次数:

毕秀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交叉学科在我省快速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我省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高校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重视交叉学科科学布局。我省积极支持高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依法自主设置跨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宽领域视野、综合素质突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支持高校设置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网络与新媒体、金融数学、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与法律、智能医学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一批新兴交叉专业。2021年1月21日,我厅转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等交叉学科建设,统筹学校各类资源,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建设相关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排,组织山东大学开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下一步,我厅将指导高校积极对接我省“八大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组织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主动布局、科学设置交叉学科。

二、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为推动交叉学科的科学有序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相关办法,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如何建设发展、依托交叉学科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等基本问题,并在交叉学科设置条件、设置程序、学位授权与授予、质量保证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目录管理制度。下一步,我厅将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要求,积极塑造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交叉学科孕育、发展、退出的有效机制。

三、加大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我厅将通过实施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等,加大对交叉学科研究与建设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优秀学位论文等项目建设中,对属于交叉学科的建设成果予以优先支持。

四、实施适合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招生改革。根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成绩使用办法、组织管理等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确定。我们鼓励高校通过自命题考试科目、复试内容灵活设置、适当提高复试成绩比重等方式,综合判断考生在跨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选拔出具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学生。

五、建立满足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我厅积极指导有关高校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大部制管理,鼓励高校在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设立岗位,打破原有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我厅按照教育部有关部署,积极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鼓励有关高校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题开展多元探索,构建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支持省内优势高校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师资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和新兴交叉点进行跨学科协同研究,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指导高校组建跨学科导师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综合培养,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六、改变“大文大理”泾渭分明的人才培养现状。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鼓励各高校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鼓励高校开发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组建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编写出版交叉性创新性的教材,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2017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行“3+3”高考模式,打破原有的“大文大理”招生考试制度,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

七、建立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考评体系。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高校教育评价改革,在学科专业监测、教师科研评价等方面,结合交叉学科实际难度,考虑交叉学科实际,开展交叉学科学术成果评价。推进高校实施教师分类评价,重点关注交叉学科教师成果的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以及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等情况。

八、扩大交叉学科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的部署要求,采取搭建“就选山东”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云平台,推动网上招聘所有院校全覆盖、招聘服务每位毕业生全覆盖,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8项便利措施,启用电子报到证,推行网上签约“秒办”服务,实行报到证遗失补发“简办”服务,允许毕业生在就业地托管档案等多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下一步,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继续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中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不断拓宽交叉学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招聘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管工作,纠正就业招聘中不利于交叉学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限定问题,为交叉学科高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优化交叉学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环境。按照“放管服”、“一次办好”要求,指导全省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断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依托现有场地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根据交叉学科高校毕业生供需双方需要,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推动交叉学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您提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建设性,我厅将在后续的工作中进一步认真研究吸收,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跨学科研究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8月4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