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新三项机制 打造特色课后延时服务
发布日期: 2021-08-18 14:47 浏览次数:

长期以来“四点半”难题一直备受社会和家长关心,潍坊市经过6年探索,课后延时服务保障更加有力、管理更加规范、覆盖更加全面、服务更加温馨、育人更加精准。目前,全市1051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包括26处教学点、727所小学、298所初中)全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小学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达到48.6万人,占比为84%;初中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达到23万,占比为72%。潍坊市的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省委和省政府办公厅等媒体、单位推介。

一、建立全面保障机制,推进“潍坊特色”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全面保障机制,形成协同推进“潍坊特色”。坚持政校社多元参与,建成全覆盖、全免费、全保障的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推进。连续6年将延时服务列入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保障。坚持免费公益原则,2019年开始按照4000元/年/班标准建立延时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21年投入5593万元,继续保障小学课后延时服务。

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每学期开学前,“一校一策”通过家长会、网上问卷等精准汇总学生、家长需求,将孤儿、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库,确保学生有需求,学校就满足。

多元主体、多种形式协同推进。各学校根据延时服务课程,邀请退休教师、名家艺人、家长志愿者等广泛参与其中,助力学校破解课后延时服务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难题。如寒亭区邀请全国著名年画传承人杨洛书、杨维贤和风筝传承人张效东、杨红卫志愿开设“杨家埠的风筝与年画”等课程。

二、健全规范推进机制,打造“潍坊规范”

健全“制度建设+风险管控+公开考评”规范推进机制,打造科学育人的“潍坊规范”。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系统梳理课后延时服务可能出现的问题,列清单、建制度、抓考评,确保延时服务科学规范推进。

健全延时服务制度机制。潍坊市先后出台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12项教育惠民制度等6个专项文件,制定延时服务工作参考标准,不断将延时服务推向深入。

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严禁强制学生统一参加、开展集体授课或有偿辅导、组织安全风险较大活动、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牟利等方面为延时服务划定8条“底线”,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安全管理、收费管理、教师配备、规范办学、考核评价等。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延时服务作为督学责任区日常督导内容和教育综合督导内容,重点检查场所安全、人员配备、经费使用等;建立媒体点赞员制度,邀请43名驻潍媒体记者作为“点赞员”,宣传学校好做法,监督学校不规范行为。

三、创新全环节服务机制,释放“潍坊温度”

创新“学段延伸+时段拓展+内容延展”全环节服务机制,释放群众认可的“潍坊温度”。在工作推进中,潍坊不断基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课后延时服务“升级版”。

创新学段延伸服务机制。2021年春季开始,推动延时服务向初中延伸,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创新内容延展服务机制。课后延时服务坚持“五育融合”,课后延时服务与作业、睡眠、体质、读物、手机等“五项管理”紧密结合。鼓励“一校一模型”构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全市开设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已累计达到11177门。例如,昌邑市将鲁砚、布艺、地龙经拳等20余个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各学校组建非遗学生社团137个。明确学段延时服务重点,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以团队活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手工操作类作业、影视教育等为主;三年级以上以作业辅导、课外阅读、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课后延时服务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课外阅读、体育美育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为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

创新时段拓展服务机制。推行早上弹性上学、午休午餐、延时课程化,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服务,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课后有延时。例如奎文区通过“高标准食堂+中央厨房”等方式,实现午餐配送服务校校全覆盖,让1.9万名中小学生吃上了课间餐和在校午餐。寒亭区开发延时服务云平台,为全区延时服务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更灵活、更全面、更贴心的延时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