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更好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有效回应群众的教育服务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昌邑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施策,不断创新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做优教育惠民便民提质工程,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实现了“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目标,其主要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强化顶层设计,解决家长接送难题
政府层面上,将全面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明确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职责,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和学生自愿”原则,研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昌邑市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同时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类媒体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确保让每位家长知晓。学校层面上,组织成立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生课后服务申报审批、安全管理、教师考核评价等制度,确保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每学期初,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后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经公示后与家长签订《课后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决不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参加,不将延时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进行集体补课。学校坚持安全健康第一原则,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措施,做到“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安全顺利实施。目前,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占全市中小学生比例达90%以上,实现了需托尽托、全面覆盖。逐步构建形成管理规范、课程丰富、弹性入学+午餐午休+课后延时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二、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引导各学校按照“一校一模型”引导学校创新延时服务综合育人模式,构建丰富可选择的校本“育人课程超市”,提供菜单式校本服务,同时推动学校通过改建食堂、集中配餐等方式解决学生校内午餐问题,提供午休服务。各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基于学校学习资源和区域教育资源情况,学生个体成长差异和兴趣特长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昌邑地域特色文化,整合“互联网+”课程资源,开放学校特色课堂资源教室,延展学生个性化特长学习,构建专家志愿服务团队,民间传统文化艺人团队,学生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各团队“校园行”活动,探索建设益智拓展课程、德育活动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等多元课程体系。比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重点开展课业咨询、“社团活动+”、素养提升3种延时服务课程,精心设计了手工、书法、绘画、吉他、武术、象棋等16个特色社团,函盖艺术、体育、自然科学、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五大版块,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柳曈学区小学结合当地丝绸文化特色,让丝绸历史和制作工艺、手工艺品等走进学生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发扬了历久弥新的柳曈丝绸文化。昌邑市育秀学校立足九年一贯制办学特色,集中开展“育乐、育行、育志、育秀”分段课后延时服务,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群,开发微课程达到60余门。各学校通过挖掘、利用和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为具备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课程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最好的自己。全市70余所中小学全部通过改建食堂、集中配餐等方式解决学生校内午餐问题,提供午休服务。
三、完善保障机制,夯实延时服务基础
工作中,积极健全“四项机制”,逐步构建课后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根据各公办小学班级数量,按照每班每个工作日20元、全年200个工作日标准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专款用于补助课后延时服务参与人员,按时全部足额发放到位。加强延时服务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执行公开公示制度,严禁将延时服务支持经费用于与延时服务无关的支出,严禁学校以延时服务名义向学生家长乱收费。二是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划定托管红线,明确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信息通报、家校联系等制度,做到场地设施有保障、规范管理有制度、领导教师全到位,切实履行好对学生的看护责任。三是健全展示互鉴机制。为全面提高延时服务质量,开展全市及校际延时服务交流展示活动16场次,校际名师名优课程推送70人次,促进学校延时服务成果共享,创新共研共建项目18个,共同促进各学校延时服务能力水平提高。四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成效纳入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坚持专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注重听取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确保惠民服务常态化开展、规范化运转。2020年,全年累计发放调研问卷30000余份,电话随访5000余人,群众满意度达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