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学风建设
临沂大学材料
发布日期: 2021-04-09 09:41 浏览次数:

2006年,王孝理以优异成绩从兰州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毕业,毅然回到临沂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专业教师,讲授《地质学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当时带这门课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这门课需要做实验,与其他课程相比,准备实验和批改实验报告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二是这门课需要野外教学实习,由于受制于当时学校办学的条件,一些教学实习安排很不周全。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安排实习经费,学生野外实习安全也是问题。“人不负重前行,怎知芳菲无穷?”尽管困难重重,但他还是还是决心要上好这门课程。为此,他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开始在周边地区寻找和选择适合大学地质教学的地点。

几年来,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沂蒙的山山水水,光车就骑坏了好几辆。经过反复跑点和资料收集,当时选择了郯城地区的郯庐断裂带、费县城南柱子山、费县白石屋作为最初的三个实习点,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相应班级学生进行野外教学实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后来又选择了几个稍远一点的实习点。这样这门课的教学就完整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就丰富和充实了。不过,王老师也因此几乎把自己的所有周末休息时间全都奉献了。

2008年,临沂大学决定建一个博物馆,将地质地理方面的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他被学院领导选中参加学校博物馆的筹建。由于建馆需要,他亲自到各处去采集各类标本,几乎把临沂市及其周边地区跑了个遍。在莒县浮来山前的采石场里采集到贝壳状方解石;在昌乐郝家沟采集到火山喷出岩、浮石;在郯城李庄采集到恐龙足迹;在平邑铜石、沂南铜井采集到金矿石;在沂水杨庄采集到玄武岩;在莒南坊前采集到蛇纹石;在洙边采集到金红石;在罗庄、费县采集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等等。博物馆建成后,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正是这次搜集标本的过程中,王老进入到一个从未涉足的神奇的地方——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也迎来了自己人生更大的契机。

在王老师努力下,学校和天宇博物馆达成了科研合作意向,在学校成立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参与天宇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由于前期工作积累,参与古生物研究的机会就落在王老师的身上。虽说是机会,要真正把握住,困难还是不小。因为王老师博士期间是学的地层沉积学,与古生物学相差很远,这就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另起炉灶,另搭台。经过了反复斟酌,也禁不住天宇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吸引,最终他决定接受新的选择。

在最初的两年,是刚入门的两年,也是最困难的两年。开始在学校也没有实验室和办公的地方。因为没有科研经费,往返学校和平邑的差旅费都没有,只有开着自驾车来回跑。孩子和家庭顾不上。加上刚起步,文章写不出来,研究工作一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很多同事和领导都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和帮助。2012年,学校成立了8个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宣告成立,这样才有了第一批1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经费,随之而来,团队也申请到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研究所获得学校200万的建设经费。这一年,他们连续在Nature、Science上以临沂大学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发表了3篇论文,使临沂大学在当年NSC的全国排名位列第7,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也为临沂大学争得很大的声誉。

后来王老师他们陆续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上学校对团队的支持,研究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团队力量的加强,成果发表的数量也越来多。王老师本人于2014年,以第一作者在古生物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研究成果“中生代原始鸟类后肢飞羽及生殖系统的演化研究”获得2014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中生代近鸟龙类和原始鸟类的骨骼形态及羽毛演化研究”获得2015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他本人也因此获得2015年度“临沂市振兴沂蒙劳动奖章”。

王孝理老师也积极在学术上钻研,在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从2017年始,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相继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Nature等高影响力期刊上上发表研究成果,同时,2017年被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和2018年被选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

王老师始终认为,踏实工作,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件事,是任何研究成功的基础。他的不甘寂寞,积极追梦的经历,也激励着一个个新入职的研究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