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农业大学全域思维助力奏响课程思政“交响乐”
发布日期: 2021-03-28 17:05 浏览次数: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突出全域思维,构建贯穿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的课程思政新模式,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同频共振。  

贯通全程: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学校党委书记徐剑波看来,全校每一门课程都要肩负起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全员、全程、全方位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事实上,这也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工的行动自觉。2017年,学校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底气足、腰杆硬地贯穿教书育人和科研全过程,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真正注入师生血脉。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深入挖掘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  

强化导向:用好顶层设计指挥棒  

如何让每位教职员工都参与育人工作?学校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2019年6月,学校在新修订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全面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所有课程德育功能,“每门课程每学分不少于4个思政教学案例”。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农学课程着力培养“躬耕三农、粮食安全”的责任精神,工科课程凸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基础学科课程处处渗透着“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等,并协调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教师的实践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注重协同:推动思政与专业课相融合  

课程思政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同联动。在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系教师石玉讲完自己的备课思路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侯爱萍围绕课程内容,从教学设计、课程导入、案例选用等方面给了她很多建议。  

两位教师的深入交流,得益于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党支部的结对共建。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思政教育为特色,两个支部有了充分交流和融合的平台,了解了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师能更好地引导专业课教师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效适时融入专业课程中。  

支部结对共建,锻造一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融合共促的教师队伍,是提升专业课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山东农业大学,以党课共上、活动共办、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等形式结对共建的党支部还有很多,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共同备课研讨,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火花,实现“1+1>2”的共建效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