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规范办学
强观念聚落实 齐抓共管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1-03-16 15:48 浏览次数:

《基本规范》大家谈


强观念聚落实  齐抓共管谋高质量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茂聪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对山东省“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普通中小学办学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和制度安排。这是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山东省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等政策出台实施后,山东省教育厅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背景下启动实施的新举措,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办学改革的硬招实招。

一、贯彻国家政策强观念,瞄准办学目标谋全局

《基本规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等政策要旨,全面对接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目标,引导督促中小学遵循基础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聚焦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基本规范》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基本规范》强调把“一根本、两规范、三管理、四标准、五个育”作为新时代中小学办学的愿景及价值追求。“一根本”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两规范”即“规范招生行为”“规范教材教辅”,强化良好教育生态。“三管理”即“作业管理”“考试管理”“作息管理”,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四标准”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严格按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以具体标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五个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从目标到行动,作出了一体化顶层设计。

二、周密部署抓重点,整体推进聚落实

《基本规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格局,着力于做好德育、提升智育、增强美育、强化体育、加强劳动教育等重点工作,将“五育”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突出强调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构建了完整的育人体系。

《基本规范》高度重视政策的落地落实,从六大方面精准施策,突出政策的可操作性。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实施以党建提质量行动。《基本规范》突出强调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聚焦良好教育生态,构建公平与质量互释互构的新格局。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的教育生态,需要公平与质量互释互构的教育新格局。《基本规范》为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互释互构,作出了“公民同招”“随机编班”“招生标准同一”“失学辍学报告制度”等制度设计。“公民同招”有利于通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促进教育生态的行政调整,规避民办学校“圈地抢生源”的问题,引导学校跳出“生源”天花板,回归教育本源,踏实办学,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学质量。“随机编班”有助于缓解家长及学生的学业竞争焦虑,让学生成长回归自然教育生态,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发展空间。“招生标准同一”保障学生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同一标准下实现教育机会公平,避免“考试掐尖”等打破教育生态的行为。“失学辍学报告制度”为弱势群体的“因贫失学辍学”“因残失学辍学”等提供有力保障。《基本规范》从招生宏观设计到编班、控辍保学等微观操作做出了一系列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制度安排。

三是聚焦高质量教学和作业管理,提质增效、凝聚内涵。高质量教育不仅强调“教育结果”的高质量,同时强调“教育过程”的高质量;只有“教育过程”高质量,才能水到渠成实现“教育结果”高质量。《基本规范》重视教育过程,采取“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作业管理”措施,双管齐下,以专业化、信息化、科学性统领教育过程。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组织形式,以专业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效率;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重视学习任务设置与作业管理,以科学性的课时安排、学习难度及进度安排、作业布置及批改设计等提质增效,助力于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四是聚焦实践理性评价,规避科学主义范式评价弊端。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的指挥棒。《基本规范》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现象,改变量化式科学主义评价范式。注重多元评价方式,采取统一考试和等级评价;强调分类评价,实施分年级分学段评价;改革评价结果的使用,严禁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明确提出两“不”高压线——“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依据奖励教师和学生”。《基本规范》从“教育本体”出发,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进行顶层设计,而不是为了外部的排序及控制,实现了从“实践理性”到“工具理性”的评价范式跨越。

五是聚焦教材建设,推进教材管理机制创新。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关乎于未来的战略工程及基础工程。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推进了教材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基本规范》全面落实政策要求,推出了教材建设的新举措,一是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二是建立健全进校读物审查机制;同时,规定“三不”红线,“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校本课程教材”。

六是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基本规范》紧扣基础教育办学中的短板,回应政府关切、社会关注、学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三大特点。其一,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健全作息管理,明确各学段的睡眠时间和早晚作息时间,解决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其身体健康。全过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心理健康筛查、干预机制,以有章可循的路径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二,坚决抵制手机进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手机进课堂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状态,师生为此引发的事件屡见报端。“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的制度设计是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困扰的有力举措。其三,严防安全底线。《基本规范》全面加强安全工作,以常态化安全教育和应急工作责任制度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三、同频共振凝合力,履职尽责促提升

新时代高质量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亟须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与担当作为。从治理的视角出发,推动中小学办学规范化,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需要政府简政放权,也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作为和家长、社会的有效担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基本规范》通过建章立制践行政策精神,鲜明地提出,制定学校章程、建立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全体会议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有机地凝聚了学校、家长及社会合力,为开创山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