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部课程中心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区,临沂市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抓住全省唯一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沂蒙精神为魂,以区域改革为纲,全面构建立体化教育格局,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课程化、项目化、活动化,初步形成“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11月17日-18日,全国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在临沂召开,来自全国16个实验区的200余人参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陈海玲,沂南县委书记姜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分别从市、县、校三个层面介绍了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经验与做法。与会人员赴孟良崮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现场教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沂南县换于红军小学开展现场观摩。
二、背景与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凸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更加迫切,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任务更加艰巨。
临沂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资源富集区。孟良崮战役吹响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号角;渊子崖农民自发组织了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山东党政机关在临沂莒南战斗达4年之久,莒南被誉为“山东小延安”。陈毅说:“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临沂大地上出现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鲜明特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多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红色教育摆在立德树人的龙头地位。市委书记王安德多次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把革命元素纳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做法与经过
1.以弘扬沂蒙精神为灵魂,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构建“政府重视、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喜爱”的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红色教育格局。一是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市委印发《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工作方案》《“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在市级层面宏观架构体制机制,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政策遵循。7月1日起,《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经市人大通过并由省人大批准实施,为保护红色资源、实施红色教育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条例对于违反规定的,分别给予罚款、治安管理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协同推进,强化部门联动发力。市委教育工委出台《临沂市教育系统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创新实施“716”工程,以“课程深化工程”“示范课堂工程”等7大行动为纲,深入推进“举办沂蒙精神文艺展演”“组建教育系统沂蒙精神宣传队”等16项活动。市教育局等6部门印发《临沂市创建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由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三是突出重点,与课程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将推进传统文化、弘扬沂蒙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紧密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地方特色,依托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机遇,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融合探索,传承沂蒙精神,为课程改革注入文化基因。
2.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推进红色教育课程化。课程是红色教育的有效载体。多年来,临沂市紧盯“育人”目标不放松,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全面构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化课程体系,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国家课程注重深度融合。发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的主阵地作用,突出综合实践课程的独特优势,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落实。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制定《关于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意见》,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实施提出具体方案,推出教学案例,推动沂蒙精神进学校、进课堂。二是地方课程注重一体化设计。联合市委宣传部,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的思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发市域内地方课程,编写并免费发放《沂蒙精神教育读本》(小学、初中、高中版)84万册,配套开发《沂蒙精神教育》课程,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地方课程,填补了我省高中学段沂蒙精神教育课程的空白。三是校本课程注重地域特色。将独具临沂特色的孝贤文化与沂蒙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文化名城、沂蒙精神、乡土文化等地域资源,开发“追寻红色记忆”“沂蒙精神伴我成长”等近2000门具有临沂特色的校本课程,让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融入临沂元素,彰显沂蒙本色。四是研学课程注重沂蒙精神内涵。编制红色研学课程标准,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鲜明特质为主线,设计“传承红色基因”“红嫂精神永不息”等6条主题线路,开发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系统化体验沂蒙精神提供载体。沂蒙精神研学旅行课程获全国红色研学示范课程特等奖和省十大研学示范课程。
3.以强化课题研究为引领,推进红色教育项目化。课题研究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有力手段。我市针对弘扬沂蒙精神、开展红色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引领红色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是重点项目集中突破。将“校外+红色交互融合”列为全市弘扬沂蒙精神十大行动之一,将“传承红色基因”列为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突破项目,构建“校外+劳动教育”“校外+安全教育”“红色+学校党建”“红色+学生德育”四个模块,对重点项目集聚优势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二是专题项目联合攻关。在临沂大学成立沂蒙文化研究院,就“在大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开展联合研究,承办“三山一坡”革命精神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先后获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三是重大课题领衔推动。沂蒙精神腹地的沂南县作为红色教育项目领衔县区,立足丰富红色资源,就县域红色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申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项目。2018年,课题“沂蒙精神红色教育课程一体化开发与实施”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唯一一个红色教育优秀课题。在教育部课程中心指导下,临沂实验区由我领衔,以《五育融合视域下沂蒙文化课程开发研究》为题,成功申报教育部实验区重点课题。四是改革项目群团实施。在省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申报中,我市各实验单位充分发挥群团合力,共有4个相关项目被批准立项,并获资金支持,分别是市教科研中心《沂蒙精神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沂南县教体局《沂蒙精神深度融入红色育人课程的县域推进策略研究》、临沂北城小学《红色基因代代传:小学红色教育课程群的构建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小学阶段沂蒙红色基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以致力深度融合为路径,推进红色教育活动化。建立健全多元化教育机制,将红色教育全面融入校内校外教育各方位、全过程。一是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全市有国家级营地1个、基地3个,省级基地6个、市级基地23个,共组织研学实践活动75期,参与学生超过3.2万人次,共接纳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万名师生,进一步提升了沂蒙精神的影响力。二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使红色精神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融入校园文化。在线下,组织开展校园“沂蒙精神主题宣传阵地”展示活动,建设一批规范化、品质优的“沂蒙精神”雕塑小品、文化走廊、地标小筑等户外宣传阵地,使红色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标配。截至目前,共打造雕塑小品263处、专题宣传栏308处,构建了沂蒙精神育人的校园环境;在线上,依托校园网站、“两微一端”创建红色教育名站名栏,定期创作发布优秀网络作品,目前,已编发《沂蒙山小调诞生记》等“红色有声故事”50余篇、优秀课例100余例。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我的家乡沂蒙山”栏目,利用全市1000多个校园广播站,常态化传播革命文化知识。开展沂蒙红色故事网上答题,全国近百万青少年参与。三是融入主题团队展演活动。以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临沂第十八中学成立全国第一个“新时代思想学习社”,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红色研学和志愿服务活动,被学习强国、临沂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把握时间节点,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展示活动80余场、主题教育活动2600余场次,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体验沂蒙精神的真谛。《沂蒙红嫂颂》《火线桥》《战地托儿所》等舞蹈、舞台剧,多次在全省艺术大赛中获优异成绩,部分节目晋京演出。
四、成效与启示
1.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红色教育”中浸润与发展,学生的成长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改变了学习方式。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传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讲述红色故事、创作红色文艺,参加“红色运动会”,组建“新时代思想学习社”,学生在身临其境、情感共鸣、创意表达中不断进步。二是惠及了众多学生。全市组织红色沂蒙行、齐鲁行、华夏行研学实践活动共75期,参与学生超过32000人次;组织各类展示展演共计80余场,各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2600余场,覆盖了全市绝大部分学校和学生。三是提升了学习效果。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为追求理想而经历风雨是人生应当为之自豪的事情”。在市红十字会发起的“传承红色基因、撒播点滴爱心”公益行动中,临沂北城小学380名学生为孤贫儿童服务团、韩家沟小学等60名贫困儿童捐助了近3万元助学金。抗疫期间,学生们通过讲述抗疫故事,创作抗疫诗歌、歌曲,录制抗疫微视频等形式,致敬“逆行者”。
(二)教师发展得到有效促进。在“红色教育”课程开发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临沂市教师的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一是课程意识逐步增强。“红色教育”不仅要适应学生阶段性发展特征,更要从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进行整体的考虑和设计,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二是教学方式发生变革。通过参与设计“沂蒙精神”研学旅行课程,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将体验式、浸润式的教学方式迁移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三是研究能力稳定提升。不少教师参与“红色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形成了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或报纸上发表,如临沂北城小学的张淑琴、赵文文撰写的《让红色经典走进学生心灵》一文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语言文字报》上。
(三)社会认可度得到普遍提高。临沂市开发的6条红色研学线路接纳了来自20余个省、市近万名师生,提升了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沂南县马牧池红军换于小学的《我是红色讲解员》《听奶奶讲故事》《火线桥》等活动,临沂第二中学原创的《八女投江》《沂蒙颂》《春知沂蒙》等舞蹈,沂南县双语实验学校的《战地托儿所》舞台剧等,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齐鲁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与展演,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赞扬。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等多位领导干部为学校题词并接见师生。
下一步,临沂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青少年学生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验证者,努力建设沂蒙精神研究的聚集区、弘扬的先行区、践行的示范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