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重点工作 > 执行情况
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2021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发布日期: 2021-12-21 11:33 浏览次数:

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教育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举旗定向、培根铸魂,教育领域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一是着力在健全党的领导体制上下功夫。深刻认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委运行机制,坚持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民办高校纳入高校党建工作整体布局,选派27名党委书记到民办高校任职;研究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体举措,构建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格局,将教育领域打造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着力在强化政治建设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轮训高校正处级干部3500人,组织师生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干部师生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着力在夯实党建基层基础上下功夫。全面理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分类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第27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开展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创建,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校党建品牌示范引领体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让党旗在基层高高飘扬。

二、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施强德固本行动,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实现中小学全覆盖,持续推进“三进”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成功承办第14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共获得金牌39枚、奖牌总数合计103枚,位列金牌榜第三位、奖牌榜第四位,其中中学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位列第一位,创造了我省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历史最好成绩。三是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将学生近视防控和体质健康列入教育督导内容。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家校共育,深入推进作业、手机、读物、睡眠、体质“五项管理”取得实效。“山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获全国家庭教育实践十佳案例之首。

三、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基础教育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是更安心,教育资源持续扩增。2021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1所、中小学277所,分别新增学位15.1万、34万个,均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全省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保持了动态清零。根据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基础教育需求,在全国率先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完成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0年)》,科学规划未来十年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二是更放心,教学质量逐步优化。实施强镇筑基、强校扩优行动,带动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为教育部唯一省级试点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覆盖乡镇驻地中学、幼儿园226所,打造市县两级试点209个。落实中小学强课提质实施方案,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全方位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提档升级,课后服务已经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新名片”,成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截至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应开尽开、有需求的学生实现了应保尽保,惠及826万名中小学生。完成30个特色学科基地认定,引导普通高中由分层办学向分类办学转变,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更省心,教育焦虑有效缓解。着力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构建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统筹管理机制,作业减负、提质同步推进,有关做法作为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对2.78万家校外培训机构全面摸排,查处“证照不全”机构1.35万家,取缔6253家,责令整改7684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完成“营转非”登记、收费全面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稳步推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已完成转公6所、终止办学9所,叫停26所民办学校筹设,向53所学校购买学位3.4万个,不断彰显教育公益属性,有力保障教育公平。

四、创新突破、特色融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一是推进“双高”和应用型大学建设。拨付省财政支持资金16.28亿元支持“双高”建设,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我省共有13所高校上榜,数量居全国第4位,增幅全国第一。其中,省属高校上榜10所,数量居全国第三位,比2018年增加9所,增幅全国第一。推动支持首批2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博士、硕士学位布局,新增博士高校2所、硕士高校1所,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新增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音乐与舞蹈学和土木水利两个博士点填补我省空白;新增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数量居全国第2位。围绕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工程,支持19所高校和19所科研单位协同育人;强化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抽检合格率达98.76%,比2019年高出0.6%。三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推动省属高校与546个科研院所、224个产业园区、786个重点企业或链主企业、506个行业协会结对,打造科教产融合联盟;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总数达到150个;5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四是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增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机构和项目总数居全国第2位;确定37所省属高校为2021年省政府国际学生奖学金项目学校,完成国家留学基金委18个公派出国留学项目323人审核与推荐工作;开发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信息管理平台,本年录取留学人员176人。

五、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职业教育取得较大突破。

一是职教高地建设成效明显。加强职教理论研究,支持华东师大在山东设立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支持山东师范大学成立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国遴选确定72项职教高地重大课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山东作为第一个省份介绍经验做法。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区,承办全部100个赛项中一半赛项,获得奖牌100枚,其中金牌60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一是职教改革向纵深推进。启动“职教高考”题库建设,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办法,适于技能人才选拔的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健全。改造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2021年全省中职招生2.95万人超过普高线,高职招生2.92万人达到本科线,“职校只能招收低分生”难题开始破解。三是职教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联合济南市发起成立黄河流域9省(区)产教联盟,助推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走出去”,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与中国有色等央企在8国建设14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设立57个办学点,打造“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6所职业院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数量居全国第一。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30万人次。

六、固本培元、强师惠师,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走向深入

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在全国率先启动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积极发掘教师队伍中的师德模范,持续保持查处各类师德失范问题高压态势,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二是坚持加强教师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19.28万人、高校教师资格1.02万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学校)本年共招聘教师4.8万人,其中2021届毕业生和择业期内毕业生3.4万人。深化挖潜创新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完成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核查。扎实做好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选派170名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赴喀什、兵团十二师开展支教。三是坚持强化教师培训。开展“齐鲁名师送教下乡教育志愿服务”,对菏泽市巨野县1.2万余名教师开展培训;组织93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网络培训和省级“优课”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开展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关注课程教学;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教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部署新一期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2022—2024年),遴选确定200名高校教学名师,认定400名山东省特级教师,组建43个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四是坚持改善教师待遇。推广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制度,今年共评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702人,农村教师占43%;共评聘副高级教师3.53万万人,农村教师占65%,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评聘难、留不住的问题,相关做法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五是坚持保障公费师范生培养。加大师范类专业投入,师范类本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达到普通专业标准的1.5倍。全年招收省属公费师范生5000人、市级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306人,招收“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88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获得国家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资质,我省33个专业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

七、狠抓安全、守牢底线,校园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一是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底线。有序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应接尽接”,全省师生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指导各地各学校从严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员摸排检测,启动全省师生核酸检测抽检,制定各类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保障考试顺利开展。完善“全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信息平台”,确保省市县校四级调度指挥体系畅通有效。全省3.90万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平稳,2246.99万名师生无一人校内感染。二是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底线。定期分析研判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特别是涉宗教意识形态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师生信教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加强信教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转化,持续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加强教材排查与管理,组织全省高校开展法学类教材排查和外语类、境外教材教辅排查“回头看”,确保教材使用不出意识形态问题;组织开展涉党史类展陈展览排查整治,汇总审核全省公办本科高校拟举办的全省性以上会议活动1100多个,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坚决守好校园安全底线。年内召开5次全省校园安全视频会议,部署全省各市各学校开展校园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年内累计开展督查10999次,督查学校34239所次,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80192条,已整改完成72857条,整改完成率达91%。全面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防基础建设,加强学校人防、技防、物防,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四个100%”,全省专职保安员配备率99.93%,封闭化管理达标率99.94%,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99.99%,“护学岗”设置率99.58%。狠抓溺水预防治理、消防安全管理。会同省委宣传部制作防溺水事故警示片;开展溺水预防、自救、施救主题直播讲座8次;组织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竞赛和防溺水安全作品征集活动,参赛人数超过830万人;在省教育电视台开设11期“同心防溺水特别节目”,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3亿人次。对校园既有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进行了一次“起底式”“拉网式”集中摸排,共新发现隐患建筑单体4584栋,前期整治待完成建筑单体2095栋,全部纳入整治范围。

八、配套更足,保障有力,教育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精心编制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高质量编制我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编制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草案),研究确定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扩大研究生及本科招生计划,进一步优化调整招生类型和层次结构。做好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开发教育统计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进全面依法治教和放管服改革。教育立法工作稳步推进,教育法治山东品牌得到省委领导肯定,高校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全国率先推开。成功举办山东赛区宪法演讲比赛、宪法知识竞赛,全省“宪法卫士”参与人数达954万。健全“五权下放”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持续打造“教育服务,叫您满意”工作品牌。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推动厅机关公务员全员考取行政执法资格。三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努力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为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创造更多新动能。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我省教育督导体制,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文件,保障教育督导带电长牙。四是严格教育经费管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和各教育阶段生均拨款制度,配合督导通报,强化跟踪问效。健全完善17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从资金申请、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绩效评价全过程进行规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推进高校所属企业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教育收费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