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部署要求,着力破除“五唯”顽疾,将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分类管理、强化育人导向、强化社会服务,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一、强化师德师风,严格教师第一评价标准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师德专题教育领导小组,落实院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推动师德师风评价工作重心下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评价,确保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制定《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编印学校《师德警示教育手册》,列清师德师风负面清单范畴,突出警示教育,强化底线红线。构建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突出典型选树,组织开展首届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在校园网持续推出“科大人物”“师者风范”等系列栏目,展示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营造浓厚氛围。
二、强化分类评价,优化岗位聘用职称评审
修订《岗位设置暂行办法》。根据各学院学位点情况区分博士点学院、硕士点学院和其他类,在省委编办核定的学校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框架内,充分考虑教学科研实绩,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确定各学院教师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对于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学院,在教师岗位设置数量上予以适当倾斜。坚持学科建设目标导向,修订《教师岗位聘用与考核办法》,强化学科建设与岗位聘用、考核制度的融合。坚持分类管理,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等岗位,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如对教学型岗位,侧重专业建设要求,突出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将副教授及以下岗位聘任、目标任务设置管理权下放至二级学院,调动院级单位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考核效能,推动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激励约束格局,创新实施“团队聘岗”制,鼓励教师组建团队,优势互补,抱团上岗、集体接受考核。修订《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评审暂行办法》,坚持和完善“直评”与“评审”两种晋升模式、分类晋升(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业内同行专家评价制度;贯彻破“五唯”要求,如消除将某一条件或指标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如在科研型直评条件中单列了成果转化型教授,在教学科研型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序列,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
三、强化育人导向,突出教师教育教学本色
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修订《薪酬分配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以岗定薪、优绩优酬、总量控制、分类核拨的原则,将基础性绩效工资纳入岗位目标任务,建立教师与基本课堂教学工作量挂钩的发放机制。修订《关于加强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管理规定》,确保教授上课制度落地落实。畅通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通道,引导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将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情况计入教师工作量,获“互联网+”“挑战杯”大赛国赛金奖作为老师直评教授条件之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的,学校给予重大成果奖励。引入校院两级督导和两级领导、学生等多个考核评价主体,通过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进行评价,督导评价成绩进入智慧青科大系统,听课评课意见和学生评教及时反馈任课教师。严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关,组织新进教师工作坊,从新进教师需求出发制定教学培训方案,对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的老师进行针对性帮扶指导。强化教师一线学生工作,明确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重要内容,修订《管理岗位聘用与考核暂行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评审暂行办法》《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互兼职暂行办法》,明确将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作为干部聘用和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
四、强化社会服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聚焦实现“三个走在前”,把握“六个一”发展思路,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出“四个技术”(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实施“揭榜挂帅制”改革,推动科技工作从“问题导向”向“问题+市场”导向转变。出台《崂山学者系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紧扣学校“十四五”发展需要,按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引育学科建设必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统筹实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研工作“放管服”。出台《科学研究工作业绩评价办法(理工类)》《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办法》《纵向科研经费间接管理办法》《政产学研融合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教师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和学院科研考核体系,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科研管理机制。学校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纳入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38家国家级工程中心之一,是全国仅有的2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全国第52位,省属高校第1位;入选2021年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创业版,成为第8家通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学校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经验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