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打造红色校园,培养红色少年
发布日期: 2021-11-19 14:27 浏览次数:

滨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组织生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通过党史教育引导学生从点滴中读懂历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了校园、课堂、管理“红”起来。

一、基本情况

滨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是滨城区政府主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坚持“建设一所新学校,打造一支好队伍,培养一批好学生,追求一个高目标”的“四个一”办学目标和“对同事如兄弟姐妹,视学生为亲戚朋友”的人性化育人理念,积极开展党史教育,全力打造一处不是军校的军校,铸造一所不是党校的党校,获批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AAA级景区学校。

二、主要做法

(一)创优环境,让校园“红”起来。学校按红色教育基地的标准规划建设校园,大到楼宇广场、小到一草一木,都作了匠心独具的设计,让红色元素渗入校园的角角落落,把新校园打造成了一部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一进校门,就是巨幅毛泽东雕像。从校门到教室,再到食堂宿舍,所走的路是以重大战役命名的淮海路、渡江路、平津路等,所见的楼包括教学楼、食堂、宿舍、招待所,都是以革命纪念地命名的嘉兴楼(建党)、南昌楼(建军)、北平楼(建国)等。学校的两大广场,南面的是“东方红广场”,北面的是“新时代广场”。校园内30多块景观石分别镌刻着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宝塔山、大别山等名山。楼宇间连廊张贴党的领袖语录、诗词,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珍贵历史图片;北平楼二楼三楼布置了国史、党史、国防教育等展馆。学校现有108个班,每个班都以王尽美、刘胡兰、雷锋、张富清等革命先烈及英雄模范的名字命名。一系列红色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天天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在可感可学、可思可悟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

(二)融入教学,让课堂“红”起来。把党史教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让红色基因在“主阵地”上生根开花。领导带头讲“红课”。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人人制定上课计划表,每个学期每名干部和每个班级实现全覆盖,每周一下午第二节,雷打不动轮流登台讲“红色党史课”。思政课用好“校园红”。将教学内容与学校建设的红色资源巧妙衔接、科学融合,经常把课堂搬到展馆、广场,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元形式进行讲授,定期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读后感,并将优秀文章集结成册。专业课里有“红味”。贯通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积极探索专业课中的红色元素,确保每节专业课都有“红点”。比如“3D打印”这一教学课程,有意识让学生打印党徽、嘉兴红船、延安宝塔等红色作品。课外活动育“红粉”。从每天上课铃声播放《东方红》,到课间操集体唱革命歌曲;从下午课外活动播放红色歌曲,到晚自习拿出一节课读党史故事、看红色影片;从举办抬担架、运弹药、过草地等红色趣味运动会,到吃忆苦思甜红军饭、去学校南泥湾劳动基地体验劳动。

(三)严格规范,让管理“红”起来。为增强党史教育效果,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从早到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统一标准、严格要求。学校与北京军为教育集团合作,聘用优秀退役军人驻校服务,当好学生的教官,对学生从起床、内务、课间到就寝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学校还专门挑选学生成立校“国旗护卫队”,每周定时升国旗,提升学生的仪式感。家长普遍反映,学校的严格管理促使孩子养成了规律的作息、增强了自律意识。

三、主要成效

通过党史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根正苗红”;通过“口口相传”,学校的美誉度越来越高。“来学校,家长放心;出学校,社会放心”,学校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学校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在校生只有1156人,每年招生不到400人,2021年达到4500余人。二是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学校;被推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50强,在全省391家中职学校中唯一被评为省教育系统、省人社系统双先进,在全国1.6万多家中职院校(技工学校)中唯一被评为3A红色景区校园。三是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学校毕业的学生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都到该校“预订”学生。近两年,国内大中专院校、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学习达1700余批、7万人次(其中包括25位将军,6位省部级领导)。学校党史思政课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色办学经验多次被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推广,20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树林在各地作红色宣讲200余场,受众2万人次。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给予报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