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主题
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始终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从创新教师评价、构建绩效激励机制入手,系统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和教师绩效评价“破五唯”,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学校创新实施“51251”人才工程,构建人才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机制。以此为突破,构建实施以人才工程业绩评价结果为依据的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机制,构建以业绩为导向、重岗位、重贡献、重业绩的人才评价和绩效激励机制,实现对全体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全覆盖,激发人才队伍潜能。以个人绩效评价为基础,构建教学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撬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背景与起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支撑,如何激发教师从教内驱动力,需要我们积极主动探索、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近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主动融入职教高地建设,聚焦外引内培,强力推进“人才兴校”战略,以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在撬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做法与经过
学校坚持科学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构建业绩导向的人才评价和绩效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教师从教内驱动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鲜明用人导向,营造竞相发展的浓郁氛围。
(一)创新科学评价体系
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重培养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从“唯分数”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从追求论文、评选、评比中解放出来,营造了良好的尊师重教、教书育人浓郁氛围。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纳入人才评价指标。完善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课时要求。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业答疑、指导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实施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通过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人才绩效评价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新动态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分类评价,丰富多元评价,学校据择优选拔、动态管理、统筹兼顾、业绩导向的原则,将教师日常表现与贡献、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项目列入量化评价指标,根据绩效评价权重计算绩效分数,以动态近五年绩效分数从高到低依次申报遴选。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了由绝对指标评价向相对指标评价、单一项目评价向综合全面评价、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的转变,核心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具体项目及赋分标准密切结合学校年度重点任务,使评价指标兼顾了稳定性与开放性。动态评价、绩效相加,使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综合全面,提高了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二)评价结果应用
创新教师综合评价的结果,首先体现在个人绩效(即51251人才工程)和专业技术职务竞聘;其次,将评价结果进一步延伸,构建基于个人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51251”人才工程。“51251”人才工程是学校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和学校年度重点工作攻坚项目。每年遴选5个层次185人,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绩效奖励。第一、二、三、四、五层次奖励标准分别为每年20万元、12万元、8万元、4万元、2万元。首次“51251”人才工程已于2020年教师节进行了表彰奖励。
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打通人才绩效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竞聘评价体系,将人才评价考核范围拓展到全体教师,构建以业绩评价结果为依据的重岗位、重贡献、重业绩的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机制。
在人才评价改革过程中,坚持综合评价与代表性成果评价、动态评价与长周期评价、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共通性与特殊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将评价结果与收入分配挂钩,建立健全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教研科研评价、管理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
四、成效与启示
2020年,学习强国、山东教育发布、大众网、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中国网等10余家媒体对“51251”人才工程实施情况和学校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等创新举措进行了重点关注和集中报道。以“51251”人才工程为切入点,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撬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强化教师待遇保障,让教师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营造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郁氛围。
依托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人才评价考核范围拓展到全体教师,构建以业绩评价结果为依据的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机制;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个人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以绩效为导向的奖励性绩效核拨机制,形成教学看效果、科研看成果、管理看业绩的绩效考评体系。撬动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将以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教科研评价、管理评价标准。力争三年内,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