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半月谈】科教融合:重在“融”上做文章
发布日期: 2020-08-31 08:37 浏览次数:

半月谈记者 萧海川

科研,连接着创新;教育,滋养着人才。作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科研与教育犹如两台引擎,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持久澎湃的前进动力。

我国一直依靠科研和教育这两套马车驱动知识生产与再生产,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驱动力的同时,“科教分离”带来的弊端也愈发显现。如何让两台引擎相互调谐、输出最强合力,是一个时代课题。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外公布,其中明确提出“推进科教融合发展”,并“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

不仅仅是“谁合并谁”“谁重组谁”

近些年,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间“科教融合”的探索提上日程。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之初,中国科学院就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截至2018年6月,该校设立了包括6个科教融合学院在内的20个学院、31个系,以及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

建校较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据校方介绍,学校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方针,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一些研究领域高度聚焦的省级科研机构,往往会整建制并入省属高等院校中,成为后者的直属研究机构或相对独立的校区。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在1999年获准正式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年5月,山东省政府决定正式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这次整合并非“谁合并谁”或“谁重组谁”,而是在“融”字上做文章。

整合之前,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在整合过程中,二者建制被一并撤销,其编制、人员、资产债权债务被整体划入新成立单位,但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保持原渠道不变,且保留山东省科学院的牌子。由此,新学校正式称谓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整合之前,两个单位体量相当。期望整合之后在工科人才培养、工科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上闯出一条新路,加强育人、科研双轮驱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告诉半月谈记者,通过渐进式的措施,学校正推动学院、研究所一体化发展,期望最终形成水乳交融的科教体系。

融合并非易事

科研与教育虽有相似、相通之处,但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属于不同部门,有各自的管理、运行、评价机制。比如,科研院所下设的二级单位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高等院校则是以整体作为法人单位存在。从微观层面看,两者的差别更为明显,整合乃至融合并非易事。

暑假里,某大学的实验室里依旧繁忙,该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在利用暑假开展科学实验

“同样是科研活动,科研院所强调组织纪律性和团队作战,高等院校则允许存在自由探索。”王英龙表示,从岗位分工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并不完全对应。高校内部存在管理岗、教学岗、教研岗等分工,科研院所由于侧重成果落地,保有一大批从事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的科技服务人员。这批人员拥有宝贵才干,却很难直接在高校内部找到新的位置。

打通人才流动渠道,提升师资素质水平。记者了解到,在科教融合过程中,山东省科学院下属研究所有618位科研人员考取了教师资格证,189人通过遴选评定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学校根据人才特长,设计了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服务型等岗位。学校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张连和表示,现已实现校部机关、研究所、院系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科教融合正从机构整合向深度融合推进。

打通院所育人机制,提升学生教育档次。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已先后成立4所科教融合试点学院,即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海洋技术科学学院。

“从基础理论教学到实际生产环节,科教融合令我们受益颇多。”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副院长任向河表示,如今学院教师有了更多接触业内前沿动态的机会,科研更加强调“学以致用”,教研中更是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己任。

“读研究生就要学点东西”

“现在我们能够利用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做实验,与研究员们到一线车间考察成果落地,这些都是难得的学习经历。”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邬方兴说,他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成立后的首批硕士研究生。

进行科教融合探索后,研究生水平明显提高。邬方兴说,2019年已有同学发表了一区SCI期刊论文,发表二区SCI期刊论文也有数人。毕业门槛正从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逐渐提高到发表EI源刊论文。

2019年暑假,邬方兴只休息了一两周时间。“从论文看,我已经符合毕业标准了,但我想再多发几篇论文,今后无论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好处。”24岁的邬方兴说,自己每天都与十几位同窗泡在实验室里,兑现着两年前树立的“读研究生就要学点东西”的目标。

对两家单位科教融合后的态势,王英龙有着自己的观察与判断。“2019年上半年,我们就确认引进195名博士。融合之初,我们的人才引进是缺乏选择空间的。现在,我们有了选择权。”王英龙透露,2019年学校成功引进了一位手握12篇一区SCI期刊论文的博士。这样水平的人才,可以任意选择国内一所“双一流”高校。

“整合,并不会自动成为一所名校。终究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与韧劲,既要提出更高要求,更要激发向上的动力。”王英龙表示,通过互相摸底与深度交流,研究所与学校开始体会到整合带来的平台、人才优势,并开始主动相互对接。(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2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