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威海海洋职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发布日期: 2020- 08- 25 15: 28 浏览次数: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坚守“立德树人”使命,聚焦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切实发挥文化在青少年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方针,开展各项青少年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蓝色海洋文化”三种文化为内容的系统化文化育人体系,引导青少年向善向上,成长成才,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信仰。

一、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打造多维度教育平台

学院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优势教育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蓝色海洋文化”三种文化为教育核心,打造多维度教育实践平台,为在校青年学子和地方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院全面开展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现有16个文化教学场馆,将人才培养情况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省级一等奖并加入国家级精品资源库建设团队,《传统文化工匠养成逻辑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荣获国家级优秀典型案例奖;被团中央授予“‘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被孔子基金会授予“优秀高校孔子学堂”。

弘扬红色文化,铭记“永怀精神”。首先以“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郭永怀故事为蓝本,打造了一部永不落幕的话剧《佩瑜怀瑾》,由学院师生员工共同筹划、参演,将革命先烈郭永怀和夫人李佩先生光辉的一生进行了真实演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重点报道。其次上好红色教育基本课程,开设专题研究等红色革命文化选修课。三是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实践活动,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龙山革命文化纪念馆”、“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三馆为中心,辐射性地结合文登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乳山胶东育婴所等革命文化学习场所,每年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并已形成一项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意识。

建设蓝色海洋文化,触摸“海洋强国”脉搏。突出海洋文化元素建设,建设好船系列、海洋生物标本系列等景观小品,打造好海院号、海韵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开设全校通识必修选修课《中国海洋文化概论》;开设以海洋民俗、海洋食品文化、航海文化等为核心的通识选修课;组织开展海洋非遗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将“渔家号子”、“渔家大鼓”、“渔家秧歌”、“海草房体验”等民俗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荣成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利用好“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举办富有海洋特色的科普活动,面对广大中小学生开放,实现海洋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习带动作用。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三全文化育人体系

健全机制,优化文化育人顶层设计。2016年5月,成立明德学院,成立由学院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文化育人专项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文化育人”工作纳入学院战略发展规划、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并形成以质量为保障的文化综合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以课程为载体,发挥课程常态化教育功能。“三种文化”养成教育均以课程为先导,目前开设三类通识文化课程近60门,近2万名学生参与了选修并从中受益。疫情期间,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利用新媒体端开设《古琴基础入门》、《非遗传统手工艺课程:彩绘葫芦》等线上课程,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文化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立体渠道。

以活动为导向,加强文化实践养成教育。一是以现有的80多个社团为抓手,开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公益、技能特长与专业培训、文体素质拓展、工作履历六大模块的实践活动。二是甄选优质课程资源,组建优秀师资团队,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茶艺、论语等送课活动,为中小学生、教师、社会各级家长团体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等送课达25次,受众超过7000人;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入驻学校,进行校地课程共建,依托“明德大讲堂”、“明德读书汇”、“明德茶会”等文化品牌,组织文化沙龙20余场,聘请校外常驻专家16人,专家讲座10余场。三是注重文化教育实践,从“海院号”实训船的建造到明德学院“葫芦园”、海洋生物与医药系“百草园”的耕种,学生在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全程参与劳动;邀请省、市总工会组织劳模进校园,组织学生到劳模所在工厂进行交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四是结合地方各类文化教育资源,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设置校内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学习、体验、研学,目前已经与龙须岛“半岛画屋”、“画村牧云庵”、“花村西车”、 “留村”、渔村“东楮岛”等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研学共建,共接待中小学生参观体验3000人次。

以环境为依托,营造潜移默化育人氛围。着力打造“精致校园”,连续两年投入1000万元,加强重点区域景观、照明的特色化营造,推进校园环境品质提升,实现校园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

注重培育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成立海讯新闻中心,统筹推进学院官方“两微一端”集群建设;建设校本化思政教育易班网,将易班工作站和学生自媒体进行整合,开发功能性技术项目;运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蓝墨云班课”“智慧树”“慕课”等APP,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线上教育。

三、文化为魂润物有声,立德树人成效显现

学生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明德学院注重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依托学院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目前在孵企业56家,毕业企业6家,每天800多名学生在此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宋希尧、孙远军、刘恒瑞等一大批学生的创业经历被中国教育在线等20多家媒体报道。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深受企业青睐。自2014年首批学生入校以来,20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3名学生获得了山东省第一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的培育认定。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万多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晋升比例达到44%,30%的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担任业务主管、中层技术负责人等职务。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海信家电线上店铺客服托管团队,2019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达5.75亿元。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意识浓厚。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无偿献血、参军入伍等活动。每年参与荣马、航模、热气球等各类大型赛事志愿服务达3000人次,年均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万小时;疫情期间,300多名学生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前沿服务超过1.5万小时,近2000名学生奋战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一线,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党委、济南市商河县大仉村委员会等多个单位发来表扬信或感谢信。年均献血人数达1400余人,荣获全省无偿献血先进高校、威海市无偿献血服务先进集体。学生入党和参军入伍积极性高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7%,2019年参军入伍人数占当地的21%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实践,每年组织4000余名学生广泛开展暑期实践服务活动,年均服务4.2万人次,“致青春”、“熠芳华”、“海容”等近10支团队聚焦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