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工业互联网人才短缺,一面是国家没有相关学科设置,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青岛科技大学创新“打法”,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作为产教平台,融合工业自动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等与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通过学分互认打通,培育复合型的本科人才。同时,联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办学,培育高层次工程师、应用技术人才、政府专业人才、专业企业高管,以此形成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培育体系,促进了科教产深度融合。
成立近70年的青岛科技大学,历来是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战略后,针对工业互联网人才短缺的难题,青岛科技大学发挥产学研融合紧密的传统优势,组建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成为全国高校第一家工业互联网专业学院。因为国家还没有设置工业互联网学科,但工业互联网人才又极为紧缺,他们便“创新打法”,把工业互联网学院作为平台,融合与其相关的专业,在本科教育中以本专业为基础,培育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
“我们将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运行模式,不走传统发展之路,构建一个科教产深度融合的新型学院,打造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吸引教育、科技、产业各类资源聚合反应,以新理念来谋划、新机制来运行,突出国际视野、青岛风格、平台思维、开放办院,按照市场化路子运行,搭建好平台,全面打造面向立德树人、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开放新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
据悉,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实施6+N共建新模式,按照开放理念、平台思维、生态思维,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崂山区人民政府达成共建,六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政策资源共享,吸引全球各级各类高端人力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向学院聚集,聘请全球顶尖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学院特聘“教师”,并根据教学效果定期调整更新师资,确保课程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工业互联网培养全产业链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开展急需人才培训与专门人才培养。”陈克正告诉记者,首批面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企业高管、教育工作者、技术工程师、在校学生等5类人员,针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数据应用分析、行业应用推广和实施等内容开展非学历培训。此外,学院已经与北京东方国信达成协议,按照本科招生,主办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本科专业,专门开设工业互联网课程模块,预计2021年学生规模500人左右,5年内学生总数达3000人,连同相关专业学生总数10000人。
据悉,学院将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引育高端师资,量身定做“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企业、行业、政府对工业互联网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已建立直接可用的国际、国内、学校精品课程与出版教材80余个,其中海外教材26部,主要以对标德国工业4.0为主。国内产业界教材42部,引进东方国信、德国菲尼克斯(中国)、中科金通等自建教材,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及西门子(中国)等案例类教材,结合东方国信、中科金通、海尔卡奥斯等实训场所和实训手册。
“工业互联网学院突出产业兴院,所有培训课程、教材、案例等均源于产业,用产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技术发展实际,提升学院教学实效性、针对性。”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庆党教授表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人才强院,聘请全球顶尖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学院特聘教师,并根据教学效果定期调整更新师资。打造一支由“学术委员会、兼职教授、德国院士、国家外专、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等组成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短训、派驻、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师资,聘请行业实战能力强的科技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创业导师,邀请合作单位专家学者和产业教授参与到具体的培训授课及实训活动。
据悉,学院还与海尔卡奥斯、东方国信、竹云科技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拔尖人才培养格局。
“通过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一是培养全球行业急需一流人才,培训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引领者、掌门人,二是加快培养工业互联网领域创业人才,为1-2年之后在青岛投资的新兴互联网行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乃至吸引资本注入,尤其是聚焦100个细分行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垂直产业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发展所需的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生态环境。”陈克正告诉记者,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将联合国家一流团队,汇聚高端专业人才,邀请多位院士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标国际国内最前沿技术趋势,围绕青岛工业互联网行业瓶颈短板以及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新型技术,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科技、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进行协同攻关和研究,努力实现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突破。(经济日报记者 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