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关于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全面实施“法育工程”。制定《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突出青少年学生这个重中之重,在全国第一个规划实施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充分发挥法治育人作用,着力构建课程法育、课外法育、基地体验、空中网络“四个课堂”,用好法治课教师、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法学专家“四支队伍”,打造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山东品牌,全省学生法治素养明显提升,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犯罪人数大幅减少。
(二)强化法治教育课程主渠道。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2016年起,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启用,每周2个课时。坚持多学科协同,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有关学科课程和学校活动、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强教学考核评价,在中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
(三)突出宪法教育核心。在全省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推动宪法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营造宪法教育浓厚氛围,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合格公民。连续四届组织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宪法小卫士活动”参与人数和参与率居全国前列,参加全国总决赛连续获得最佳组织奖,单项比赛中获多项冠军、一等奖等奖项。2018年教育部政法司在我省组织现场会,推广活动组织经验。依托高校组建山东省大学生宪法演讲团,深入大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巡回演讲。
(四)打牢师资基础。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法治培训,先后聘请劳凯声、肖金明等知名专家,连续5年对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进行了专题培训,平均每年70余万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参训教师合格率达97%以上。重点组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集中培训。2019年首次将地方法规《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纳入教师全员法治培训,立法执法普法一体推进。教师依法履职、依法执教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法治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五)加强法治教育支持力量。从 2017年起,联合省检察院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活动覆盖17个市,举行了50场法治巡讲,2万名学生现场聆听,取得很好效果。健全法治副校长队伍,全省、市、县三级检察机关同步开展“检察长担任法治副校长暨开学季普法进校园活动”,目前,全省98%以上的中小学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威海市在配备法治副校长的基础上,为每所学校再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免费为师生开展法治教育。沂源县聘请156名政法干警担任“法治班主任”。有的学校还邀请法学教授、法官、警察等专业人士走进校园,通过课堂宣讲、顾问咨询、社团指导、活动合作等形式,直接参与指导校园普法。
(六)打造法治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山东省校园法治文化展示活动,集中展示各地各学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专栏设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采风、法治教育活动剪影、法治教研室四个模块。以展示促建设,大力培育宪法校园文化,发挥环境、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济南、青岛等市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文化月、文化节等活动,创造了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曲阜师范大学编排了法治广场剧,深受学生欢迎。省实验小学建设法治广场,很多学校建立了法治展室、法制长廊。莱西市在243部校车车厢内,开设“3D”普法主题校车普法。2018全年,该市中小学没有发生一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案件。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抓住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完善了全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具体工作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示范创建、典型引领,带动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2015年以来,全省共创建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5所,命名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48所。结合我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引导各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活动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0年,我们将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主线,牢牢抓住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升,注重系统培育法治理念,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更好发挥学校法治教育自身优势。代表提出“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让青少年了解法制边界,知法懂法,抑制犯罪动机,树立合理的价值理念”的建议非常符合学校实际。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积极推进实践性、互动性、体验式讲授,针对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反欺凌、反暴力、防诈骗、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等法治专题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坚持预防违法犯罪与维护自身权益相结合,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疏导相结合,同时大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协调争取更多资源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关于代表提出的“建议检察院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单位,利用现有资源,走进校园开展法制宣讲,将犯罪数据和典型案例宣传到各个学校,对全体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我们将继续配合省检察院等部门开展好“法治进校园”系列活动,加强法治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推动法治副校长配备工作,在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选聘优秀法律职业工作者担任法治副校长(班主任),积极引导推动各学校与人大、政协、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少管所、律所等机构合作,利用其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开展观摩、体验、警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幼儿园)破除应试教育观念和唯成绩、唯升学的教育政绩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通过青春期课堂、挫折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尊自立自强自律的意识。广泛联合有关部门、单位、机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构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社会关心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强化条件保障,督促指导各地切实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保障和硬件建设,通过补充聘任、培养交流、聘任志愿者及校际共建等方式培养补充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各级教研部门、各中小学校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环境变化、心理健康成长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开发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四)加强家校协同共育。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家长学校,对家长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定期为家长提供免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惠性公益咨询服务,围绕“如何做一个好家长”“我希望孩子成什么样的材”进行学习交流,引导家长多关心关注中小学生道德发展、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
感谢代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山东省教育厅
2020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