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间最美的四月,山河春色渐浓,人们踏青赏花,格外珍惜这个春天。受疫情影响,全球亿万学生停课,线上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如何让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张平静的书桌,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需要对生命更为温暖的关照。教育承载着人类的希望与未来,在全球化时代,疫情作为特殊的教材,在这一堂生命大课中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教育家》杂志特别策划“疫情对于教育而言需要思考什么”专题,本篇刊发教育厅长杨勇、葛道凯、邓云锋、郑邦山、王海燕的观点。
杨勇——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疫情突如其来,把我们的教育打了个措手不及,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思考。
“教师”的辛酸。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家长担当了教师的角色。没有一丝准备的家长,尝到了当教师的滋味。孩子们被家长称为“神兽”。一个“神”字,多么可爱;一个“兽”字,又是多么无奈。现在,没有一个家长不盼望着孩子赶紧上学去。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是否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希望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和教育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家长的角色。我们常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疫情发生后,凸显了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地位。在这段时间里,家庭就是学校,家长就是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没有人告诉你教师怎么当,但你的角色却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其实不单疫情期间是这样,其他时间也是这样。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的挑战。教育部一声令下,全国2.76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进行了可载入史册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教育实践。这在以前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网络教育,“神兽”们不知如何,教育何以堪?于是,有人欣欣然:网络教育这么好,把全国的优秀老师都请来上网课,孩子们不就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了吗?言外之意,学校可以被网络取代,教师也不用配这么多,有AI就够了。粗略一听,有道理。细想起来,令人担忧。疫情之下,因为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只能退而求其次,以网上教育取而代之。但绝不能说网络课堂能代替学校。没有教师的网络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没有教师个体差异或者说每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就没有千差万别、卓越优秀的学生。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离开教师,没有教育!
葛道凯——江苏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全国上下同心抗“疫”,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是真实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爱国情、强国志,让家国情怀牢牢扎根心间。抗“疫”以来,高校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贡献了“教育力量”。衷心希望广大学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人生才华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邓云锋——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疫情对教育而言就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德育的光辉。疫情面前,14亿中华儿女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广大白衣天使“舍小家、顾大家”,最美逆行。从社区防控人员、人民警察,到快递小哥,一个个凡人善举,传递的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汇聚的是磅礴的正能量,彰显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璀璨光芒。教育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身上已经茁壮成长。
它折射出了我们工作的短板。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教育领域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限,科技攻关能力不足,学生卫生应急素养教育缺失,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不够系统,生物安全意识不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等。疫情终将远去,问题却不会自然消失,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
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疫情过后,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思考,而应该是担当、是行动,是矢志不渝的作为。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灾难当做教材,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更好履行教育的担当。
郑邦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多难兴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炼成钢,在磨难中成长、在逆境中奋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再次体会了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齐心壮举,感受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践行了义无反顾、勇当先锋的使命担当。
疫情期间的点点滴滴,凝集成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这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是一套特殊的成长教材,是一段浓烈的青春记忆。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及时面对青年学生开展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和信念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利用好这段特殊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我们教育人的贡献,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王海燕——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科学思考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带来的冲击,深刻反思战“疫”中暴露出的短板不足,吸取教训,转“危”为“机”,强化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坚守教育根本,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强化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责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热爱生命、崇尚科学、敢于挑战,让教育的目标任务成为青年学生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教师、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对自主性和完整性,减少“现场教育”和线上教育的差异性,增强信息技术供给教育的人文化、个性化、生活化,延长教育的“触角”,拓宽学习的“入口”,提升“互联网+教育”的互补性、融合性、效能性,优化在线教、学、导、评、管“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形成面向人人、人人可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