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模式 培养中医药人才
发布日期: 2020- 04- 17 14: 39 浏览次数:

山东中医药大学多年来立足中医药学科专业优势,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三“台”联动,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坚持抓好教学质量“金讲台”、创新创业实践“高平台”和双创竞赛“大舞台”,三“台”联动,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抓好“金讲台”

一是聚焦专创融合,坚持分层施教和分类施教,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教学实践相衔接,“课程-教材-资源库”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专业化和市场化指导,打造了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专家型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队伍和多元化创业导师队伍,推动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市场化运作。

(二)建设“高平台”

一是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和实验中心资源,组建了16个创新教育训练平台和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创新研究;二是建立广泛校地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创新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协同育人。三是建成“中医药+”特色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依托行业发展,聚集和高效配置中医药创新创业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专业孵化器建设服务新模式。

(三)用好“大舞台”

以赛促改,推动20余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以赛促创,通过大赛资源整合和纽带作用,目前已经有10家企业和投资服务机构进入学校赛事服务平台,为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逾千万元,促进创业项目快速成长,实现赛事价值最大化。

二、四创融合,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紧密联系,这几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而且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方面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一)专创融合,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学校学科竞赛成绩突出,2019年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8金7银1铜。学生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申报率逐年提高。学校涌现出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全国自强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勇,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王冰,山东省“乡村振兴奖”获得者王玲娜,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李杰等创新创业典型,为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二)科创融合,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师生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近三年,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项目中,有近一半的项目来自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制定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允许将专利、知识产权等优先授权给学生创业团队使用。这些措施不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同时也加快了教师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速度,为中医药科研成果快速市场化提供了新思路。

(三)产创融合,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

学校以“中医药+”为理念,实现中医药产业与新型产业跨界融合。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0%以上项目为“中医药+”项目。“草芝源”团队,带动平邑县金银花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孺子艾”项目在日照长岭镇带动农户从艾草种植到艾草深加工和艾灸文化服务,实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博览医书”、“小茯苓”“苏叶猫”“鹊中脐灸”“富微肽”……一批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医医疗服务和大健康产业的项目,为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中医药创新活力。

(四)思创融合,把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青春梦写在中国大地上

学校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坚持用新思想领航青春梦想,以中医药文化引领创新创业,塑造有灵魂、有情怀、有担当的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种灵药秀”团队,指导沂源县鲁山镇和蒙阴县云蒙湖生态风景区规划种植了数万亩的中药材药植园;“光明行”团队,累计行程达35万公里,走进112个县、1208所学校、800余个社区,开展青少年近视科普讲座、筛查和治疗工作;“童善”团队,带领团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500余次,服务儿童达15600余人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