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了“中国之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领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着眼于教育现代化,坚定制度自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教育大省的山东省,积极推进教育治理创新,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为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贡献实践经验。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坚定制度自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和内核,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应依照国家制度展开;国家治理是国家制度的外显和体现,要通过国家治理使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国家,制度无疑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首次明确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释放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最强信号。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提是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嵌入我们国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政府治理体系、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监督体系等制度体系,坚定制度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教育领域贯彻全会精神,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二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三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四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五要将学校置身于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之中;六要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教育治理必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最大、最根本的优势,在13个制度中是居统领地位的根本制度,贯穿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实践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一个铁律。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切实强化党在教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环节的领导。
一是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高校完善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从制度上保障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大事必须要由党委来研究确定。
二是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制定各级党组织党建标准,开展述职评议考核,让每个组织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我们的正气充盈,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敢干想干,能干会干,成为先锋模范,让广大老师成为“四有”好老师。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践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重要使命,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就山东而言,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布局一体化建设力度,坚持实施“同城大课堂”创新项目,使党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更加富有成效。要充分运用山东宝贵的文化资源,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是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研究拟定《考核办法》,明确各级党组织职责,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教育治理必须要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教育治理要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的问题,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要加快教育立法,发挥教育立法引领性、规范性和保障性作用。要着眼于新时代的需要,将教育优先体现到立法上,以教育良法促发展、保善治。山东目前形成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8+3”的格局,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学校安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督导、语言文字等领域,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体系,立法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0年要加快推动学校立法,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政府实施教育公共管理的权力和责任,推动学校保障师生、家长、社会参与治理,依法自主发展,力争为全国学校法的制定提供山东经验。同时,要做好制度的废改释,不好用的就及时清理,及时修正,使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真正成为良法善治。
要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法治天下,德润人心。道德也是一种基本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入法,融入法治全过程,既要有制度刚性的约束,又要有内心对核心价值、对国家、对宪法的尊崇。教育制度更要突出立德树人。
教育治理必须要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
教育治理现代化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关键在于构建政府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要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在制度的框架下理顺各主体关系,让他们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同时又都配合默契,相互协同。
放管服,对政府来说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放”要放出动力和活力,管得越少,办得越好;“管”要管出公平与秩序,善管会管,到位不越位。“服”就是要不忘初心,“服”出便利和品质,让学校满意,让老师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
管办评分离,则是要理顺三类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公正评价。管办评,核心是个“办”字,就是要围绕办好学,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就是要把学校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山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从自主设置内设机构、优化高校用人环境、完善高校用人管理等8方面17项具体举措落实办学自主权,同时大力推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推动进厅办、网上办、掌上办,打造“教育服务,叫您满意”工作品牌,取得一定成效。在管办评分离方面,山东坚持将按章程办学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自主办学,一边链接政校关系的规范,一边链接多元参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教育治理必须要构建多元共治的合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需要由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要构建党委全面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家校共同育人、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形成共识,一致行动,共同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健康环境。
要开门办教育,把教育的大门打开,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圈,主动拥抱社会,与家长良性互动,与社会紧密合作,与兄弟姊妹学校融通共赢。
要加快构建校外教育融通机制,把各类校外文化体育场所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为培养一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
要强化家庭的教育责任,以提升家长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家庭教育,形成家校一体的育人机制,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才能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为国家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打造教育治理创新高地,把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形成教育治理“山东模式”,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邓云锋,系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