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
鲁教科字〔2020〕2号
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发〔2020〕1号)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现就充分发挥我省高校资源优势,以“插上科技翅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联市包县、下乡入村”为主要方式,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全面服务农业生产
(一)开展优质品种繁育。开展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等粮食作物,苹果、梨、花生等优质经济植物,狐、水貂、牡蛎、海马、海参、黑毛驴等优质经济动物的品种育种与繁殖,争取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提高品种质量和产量,助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积极承担省良种工程项目,推动审定一批有重要发展前景的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建立2—3个现代果树栽培模式示范园,建设占地1000亩的优良品种制繁基地;筛选毛皮动物繁育模式2—3种;繁育“三黑”长牡蛎苗种1000万粒以上;培育糖原含量性状提高20%以上的长牡蛎新品种苗种1亿粒以上,并开展三倍体研究;繁育海参新品系苗种6000万头、推广养殖500亩。
(二)发展特色种养业。服务我省产业需求,研发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动沂源苹果、青州银瓜等特色水果,莘县瓜菜菌、金乡大蒜等特色蔬菜,菏泽和临沂山羊、莱芜黑猪等特色家畜,日照茶等特色种植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栽培生产食用菌品种3—4个、选育新品种5个;加大水产生态养殖和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转化数量;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处、开发配套新技术2—3项。建设国际盐碱地牧草种质资源圃、草业遗传改良与利用中心;筛选耐盐小麦新品种1—2个、高效耐盐蔬菜品种(含砧木)15—20种,培育耐盐碱梨新品种,打造高品质园艺产品特色品牌,促进盐碱地产业振兴。
(三)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加快推进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为企业规范化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同小麦、玉米、果蔬粮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转化一批相关科技成果,提升产品品质。开展生姜优良品种筛选及脱毒育苗推广,成立“生姜深加工研发中心”,提升生姜深加工质量和水平。开发大樱桃贮存保鲜、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大樱桃的梯次利用和全值利用,保护烟台大樱桃地理标志产品。
(四)加快先进农机设备研发。在果园灌溉施肥精准管理、根茎类作物收种、谷物联合收割、粮食烘干、水果智能化收贮和处理等领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成果,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农机装备成果的转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化一批农机研究成果。2020年,建立占地1000亩、辐射面积5万亩的先进农机设备高标准示范区;试运行智能化的苹果收贮系统;研发设计全自动大蒜联合收获机。
(五)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深化高校同地方产业园区在科技、项目和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园区科技能力提升,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我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设施葡萄特色产业项目,建成占地200亩的阳光玫瑰葡萄设施栽培示范基地;联合企业开展生态农场建设,为企业落实中草药种植和散养畜牧动物的农业补贴政策。
(六)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选派高校优秀专业人才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针对动植物生产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推广高产、稳产、增产的高效种植、养殖及管理技术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推广、成果转化等技术下乡服务。2020年,组建40个左右、400余人的专家服务团队,开展专题技术培训30场,推动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关键问题。
二、培养更多适农专用人才
(一)加强新农科专业建设。引导本科高校着眼“三农”,积极设置经济动物学、实验动物学、兽医学、经济林等新兴农科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强化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现代农业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生态农业、农村电商等相关专业建设。指导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农专业改造,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扩大涉农专业培养规模。扩大涉农专业和涉农学位点招生规模,在涉农专业中选择部分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探索实施在本科提前批招生;将涉农高职(专科)专业纳入专科提前批次录取,探索实施涉农高职(专科)公费生培养,增强高职(专科)涉农专业报考吸引力,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
(三)加大公费生培养力度。面向农村基层需要,逐步扩大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和公费农科生培养规模,培养更多适农宜农专门人才。2020年,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保持在5000人,公费医学生、公费农科生招生计划增加一倍。2021年,探索实施专科层次公费农科生招生培养。
(四)加强农林教育基地建设。全省布局,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分级建设一批农林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
三、加大农业人才培训力度
(一)开展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支持高校建设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农业新技术、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大力培养农业管理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发展带头人、高素质农民等新时代本土人才。2020年,举办不少于40场培训,培训不低于10000人次。
(二)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广泛开展高质量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不定期开展培训。
(三)创建适农培训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服务“三农”一线需求的教育、推广、共享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厅成立科教助农行动推进小组,指导和协调行动计划的实施,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月一调度”要求;相关高校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具体落实措施,建立与市县村对接机制。
(二)发挥智库作用。结合我省“三农”发展实际,支持高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共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研究,提供定制化智库成果,为各级政府提升决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三)压实推进责任。相关高校要将科教助农行动任务纳入年度重点任务计划,明确第一责任人,建立任务台账,把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对助农计划项目,加大投入,在人员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建立校地、校企等网络信息服务对应机制,实现实时需求对接。
(四)强化绩效考核。将助农绩效纳入相关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述职内容。
(五)宣传推介典型。我厅将及时总结相关高校助农成效,宣传推广行动经验,树立典型,典型高校优先纳入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校和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评选范围,推动助农行动取得实效。
附件: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任务对接表
山东省教育厅
202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