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四个试点省份之一,试点工作自2016年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试点工作。随着今年高考录取的平稳结束,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为全国高考改革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提供了“山东样本”。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实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强调高考综合改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要凝心聚力考好这场“大考”。考试前夕刘家义同志、李干杰同志亲自到省教育考试指挥中心和考点检查指导高考准备工作,要求统筹考试和疫情防控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平安高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招委主任于杰同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高考招生录取改革方案。于杰同志、范华平同志考试期间到考点检查指导高考实施工作。孙继业同志到录取现场检查录取工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严肃工作纪律,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省教育厅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作为2020年重大改革攻坚行动,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挂图作战、按周调度、销号管理。省招委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协同配合。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校强化管理责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保证了改革在全省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改革制度体系。学习借鉴先试省份经验,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省教育厅召开了数十次座谈会和论证会,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系统设计。研究制定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两个主要文件,同时研制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加分项目、职业院校分类考试、考试和录取实施方案等16个配套文件,构建了“1+1+16”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整体框架,既体现了国家高考改革的部署要求,又因地制宜突出了山东特点,为我省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平稳。今年夏季高考延长至4天,又面临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和改革落地的考验,堪称我省史上“最难高考”。一是组织模拟演练。为摸索经验,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历时三个月的全员、全流程、全仿真新高考模拟演练。二是创新外语听力组考方式。1月8日连续组织了两次外语听力考试,为考生提供了两次机会,减轻了考生的压力。三是严密考试防疫。印发高考疫情防控指导意见,会同省卫健委对全省53万考生进行两次健康筛查,设置1994个备用隔离考场和150余个定点医院特殊考场,对考中26名发热考生逐一检测并全部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四是严格考试管理。严密抓好试卷命制、印制、流转、保管等全流程安全保密。实行“两次安检”制度,推行人脸识别,综合治理“助考”、打击替考等作弊行为。建立现场监考、流动监考和视频监考协同机制,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了我省今年高考考风考纪良好,考场秩序井然有序。
(四)规范录取程序,严守公平公正底线。一是严格计划管理。双流程审核高校计划,严禁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招生。二是严肃招生纪律。遵守教育部“十严禁”“30个不得”等规定,落实“高校招生,招办监督”招生工作机制。三是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50余项招考信息,专设督察信访组,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四是精准投档录取。创新实施分段划线、分段填报的办法,设置96个专业志愿,优化细化录取流程,对模板设置、投档、录检等关键环节坚持多重审核、全链条把关,按程序、按规则录取,保证结果精准无误。今年有1757所高校在我省招生,共录取654824人,其中本科286766人,专科371028人。夏季高考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0.18%,招生高校的专业录取位次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考生投出率、录取率高,普通类常规批首次志愿计划完成率高达99.99%。
(五)强化指导服务,提高考生满意度。我厅坚持以考生为中心,始终将保障考生利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强化政策解读。建立高考改革联合应答平台;先后发布《新高考30问》《新高考百问百答》、专题动漫视频;组织考生收看高考改革培训特别节目。二是加强志愿指导。发布《志愿填报70问》、“1+6”成绩位次、前三年高校专业录取信息等;向考生发送志愿填报提醒短信;安排两次志愿填报模拟演练;研发、开放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帮助考生遴选志愿等。三是提升服务质量。疫情防控形势下,实施“体检进校园”,减少学生校外流动;统筹协调做好疫情防控、交通疏导、防暑降温等,让考生心无旁骛安心考试;为200余名残疾考生提供考试便利;录取过程中努力争取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实现考生利益最大化。
(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条件保障能力。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综合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投入,提高条件保障能力。一是强化高中教育基础条件。开发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优化选课走班,着力解决高中大班额问题,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省新增高中教师1.7万名。二是强化组考条件保障。完成了全省高考标准化考点升级改造工程,新建改建考点355个、考场27141个,为高考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强化信息技术支持。适应改革需要开发建设新高考报名系统、等级科目选报系统、志愿填报系统和辅助系统,采用清华大学系统和省自研系统双流程运行方式投档录取。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测,及时研判处置异常情况,保障网络及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主要成效
(一)凝聚了一个共识。我厅强化政策宣传,正面引导舆论,凝聚了社会各界理解、支持高考改革的共识,为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抓实改革培训。建立省市校三级培训体系,做到教育部门、高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全覆盖。二是组建宣传团队。召开多次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对100余名跑口记者进行专题培训,强化舆论正面引导。三是搭建立体宣传解读渠道。依托厅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电视台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向社会宣传解读新高考政策。四是及时跟踪解读。密切关注舆论热点,及时跟踪解读。数据统计显示,社会对我省高考政策正面评价高达94.1%。
(二)形成了春夏高考两套分类考试制度体系。建立了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分类考试制度。一是夏季高考。主要为本科高校选拔学生。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考试模式,全面推行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基本建立了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二是春季高考。主要为高职院校和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选拔学生。进一步健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考试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完善技能考核办法,更好地引导了职业教育向技能应用型发展。
(三)锻炼了三支队伍。一是锻炼了考试招生研究队伍。遴选200余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改革政策,撰写系列评论、解读文章,广泛宣传高考改革政策。二是锻炼了考试组织队伍。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考试组织队伍,考试组织实施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三是锻炼了命题队伍。加深了命题队伍对等级考试命题理念的认识,在学科素养考查方式、情境创设与素材选取、开放性试题命制等能力上都有很大提高。
(四)达到了四个预期目标。一是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夏季高考或春季高考。考生自主选科参加等级考试,实行“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直接投档到专业,取消专业调剂,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实现了考生“考其所长、录其所愿”。二是构建了多元录取模式。实施了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建立了依据统一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考核多维度评价体系。启动了专科(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采取“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目前已构建了包括夏季高考、春季高考、高职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多元录取模式,打破了高考“独木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路径。三是推进了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开发了评价系统,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了综合评价招生,同时投档时向高校提供学生的综合评价信息,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打破了“唯分数论”,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四是引领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将办学自主权还给高中,引领高中理清办学思路,从课程、师资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改革,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赋予高校确定选考科目要求的自主权,直接投档录取到专业,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办学品牌和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制度需进一步优化。高考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春季高考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均采取“文化+技能”的考试模式,在考试形式上交叉重合;春季高考统一招生考试采取归类办法按专业类别组织统一考试,难以考出真正的关键技能。
(二)考试环境仍需改善。考试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助考作弊犯罪活动还在持续,考生诚信考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法分子散发的“试题答案”、售卖作弊器材、涉考谣言等网络有害信息,严重干扰考试秩序。
(三)组考压力大。夏季高考和等级考试连续考4天,考务人员工作强度大,考生容易产生疲劳。考试天数延长,考试保障压力加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查遗补缺,完善高考制度体系。全面梳理高考各项制度,在确保政策延续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加大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力度,进一步完善春季高考“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制度等。
(二)优化结构,加强命题队伍建设。优化命题人员年龄、学科、地域分布结构,分批次更新专家库。多轮次开展命题培训。建立命题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命题队伍。
(三)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条件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组考、标准化考点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队伍建设。完善志愿填报、投档录取等各项系统,健全综合管理平台,加强网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四)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针对新一届高三毕业生,采取更多考生及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及时发布改革政策和招考信息。提高舆情处置能力,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山东省教育厅
202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