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报告
省委督查室:
我厅对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鲁政字〔2020〕18号)要求,认真梳理总结牵头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机构,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率达到80%以上。前三季度,全省需要治理的配套幼儿园2122所,已治理完成2014所,整治完成率为94.91%。已开工幼儿园1418所,开工率为97.32%;已完工1103所、完工率为75.7%。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21%。
(二)加强中小学规划建设,基本消除城镇普通中小学56人以上大班额。前三季度,新规划建设学校已开工311所,开工率为97.8%;已完工174所,完工率为54.7%。往年已建成的262所学校,210所已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占比80.1%。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44.46万个,已完成任务目标的88.92%。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比例降至3.67%。
(三)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好能力提升工程,全省1276所项目学校已开工建设面积361万平方米,竣工203.4万平方米,购置6.2亿元仪器设备。深入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遴选100个乡村温馨校园优秀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发挥好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作用。认定 21个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35个教师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师德教育平台。持续治理教师有偿补课和收受家长学生礼品礼金等专项治理,选树“齐鲁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
(五)积极推动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施。制定《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两个主要文件及15个配套文件,建立富有山东特色的“1+1+15”改革制度框架。每年按照增幅不低于10%的比例不断扩大招生计划,为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启动实施公费生和委培师范生计划,为农村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今年共录取考生654824人,其中本科286766人、专科368058人。
(六)支持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推动落实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完善“一次办好”政务服务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及教育机构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规范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成人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和办学行为。加大对民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扶持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继续开展“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合抽查全省16市5000余家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备案审查,遮盖136家,合格备案9家。
(七)坚持“筑高峰、冲一流、强特色”,启动实施“重点大学建设计划”“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支持3所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5所左右省属高校争创国内一流大学。我省《关于完善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被教育部转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6家科研机构与13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下达191个专项招生名额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立项建设46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八)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研究制定全国首个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系统研究制定《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关于“一市(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等20项配套文件。作为全国唯一省份承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规模达到13万人。推动包含技工院校在内的各类职业院校融合发展,34所技师学院积极申办高职院校。制定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方案,探索构建“1+N”职教师资培养格局。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制度,首批认定14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所城市成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9月24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作推进会在潍坊市成功举办,教育部有关领导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九)积极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保障政策。指导16市制定出台2020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案,将高层次人员子女就学服务工作作为重点推进落实。组织济宁市兖州区等4个区进行全省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平台建设试点,将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纳入第一批次招生录取。
(十)高标准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康复大学(筹)建设。
指导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作为重点改革攻坚任务,投入1亿元经费启动实施教学提升计划。持续加强学科建设,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不断加大对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及生物化学三个学科的支持力度,学科水平继续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通过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初评1项。编制完善《康复大学筹建总体方案》和《康复大学整体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大力推动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招生工作,已经落实与山东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30名博士研究生,同时开启探索培养交叉融合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试点。
(十一)整合资源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4月20日,省委编委会印发《关于设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等事项的通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正式成立。会同中国人民大学积极筹建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向教育部报送《关于恳请支持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的请示》,举办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十二)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6月18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延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的通知》,经研究,原定于 2020年8月16日-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延期至 2021年7月10日-17日进行。下一步,将按照新的举办时间,重新调整备战训练和优秀队员选拔计划。
二、存在问题
(一)在基础教育方面。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难度较大,财政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仍然存在,“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推进力度不够,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
(二)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完全落实。高等教育结构不够合理,高校“山多峰少”现象突出,还存在高水平科技成果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人才培养尚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水平还不够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在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方面。各地重视程度不平衡。个别地方的教育政策盲目迎合社会功利性需求,不顾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和教育规律,重普轻职,制约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仍有问题。省里已明确“五权下放”、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但市县两级落实上还有差距。
(四)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待遇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面临教师刚性需求和编制紧张的矛盾,部分县(市、区)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不健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仍需加强。
三、下步打算
(一)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启动学前教育普及县创建工作,用5年的时间使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建设成为学前教育普及县。实施乡镇教育支持计划,推进落实《山东省关于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施意见》。将教育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教师素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加强儿童青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力筹备好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二)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研究制定具体的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研究制定“双高”建设资金支持方案,加大“双高”建设支持力度。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强基固本工程、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遴选首批10所左右转型意愿强、建设基础好的高校,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一半左右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实施山东省产业学院建设计划,组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搭建专业、企业多元培养,学校、企业联合攻关平台。
(三)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将职业教育作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努力争取教育部支持,推动高职院校试办本科职业教育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抓住国家有利政策机遇,建设山东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引领其他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推动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提升职业教育保障水平。
(四)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全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推出教师岗位和职称管理等一揽子改革举措,探索中小学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完善中小学校内部绩效分配办法,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年底前各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达到70%。出台深化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措施,加快完善校长职级制相关配套制度,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办法和措施。
山东省教育厅
202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