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邓云锋:山东教育70年——让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前列
发布日期: 2019-09-29 09:19 浏览次数:

作者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

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规划部署。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6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89%,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居全国前列;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在全国叫响,山东教育构建起了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山东是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镇大班额问题严重,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破解“乡村弱、城镇挤”这一“难题”,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实施、乡村提升、城镇扩源”的思路,聚焦“人”“地”“钱”等关键因素,统筹谋划、全力保障,推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一是坚持双轮驱动,统一资源配置。在农村重点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抬谷底,在城镇大力实施化解“大班额”工程扩资源,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经过几年努力,全省纳入“全面改薄”工程的9579所学校全部达到了“20条底线”要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解“大班额”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所3437所,新增学位270多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由2014学年度的19.77%降至6.69%,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
  二是强化补充交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创新编制管理,突破教师编制“瓶颈”;实施县管校聘,推动师资配置“均衡”;加大乡村学校优秀教师补充力度,补齐乡村教师“短板”等举措,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
  三是实施三级统筹,解决“地”的问题。设立绿色通道,涉及需要新增用地指标的,由省、市、县三级统筹保障,确保学校建设用地应保尽保。2015年以来,省级层面累计统筹新增用地指标30000亩以上。
  四是加大投入保障,解决“钱”的问题。“全面改薄”工程中,省级财政5年拿出了71.6亿元进行支持,累计投入资金850亿元。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作中,省级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42亿元,支持引导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0亿元,累计总投入达1200多亿元。自2016年起,我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建立起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18年,全省小学校际差异系数由2012年的0.61降低到0.43,初中由0.50降低到0.35,农村学校普遍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满堂红”,山东成为整体通过人口最多、县(市、区)数量最多的省份。今年,《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作为典型案例,入选中央组织部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

创新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

  我省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建立起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50多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涵盖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规模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398所,在校生75万人;高等职业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达到78所,在校生9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3所,占全国五分之一,2019年首次招生5100人。全省职业教育开设专业600多个、专业点6000多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近6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力量。
  近年来,我省多次就职业教育改革在各类国家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最高奖项特别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首个中等职业教育特等奖等一系列重量级表彰。201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中,山东的总成绩均位列第一;今年又入选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7月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鲁考察调研,决定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区,把山东打造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高地,山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新机遇。


“双一流”建设谋求新突破

  2016年,我省率先启动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一是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筹建康复大学。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已达1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28个,有本科专业共377种,布点数3408个,其中37个本科专业实现了布点从无到有的突破,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不断提高。
  二是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提升高校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2016年来,共投入36.65亿元,对20所高校46个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6所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21所高校的7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相比2016年底,省属高校ESI排名上榜高校数增加11所,增幅157%;上榜学科数增加28个,增幅187%。下一步我们将启动“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争取在国家一流学科增列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新突破;同时面向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打造我省“学科高原”。
  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八大发展战略”需求。2017、2018两年,我省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占全省获奖70.6%;获得省科技奖励136项,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高校获奖50项,占比82%,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作用。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意识明显增强,各高校相继出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贯彻落实行动方案。
  2019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对未来十年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引路人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小学教师编制和补充、“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高校人员控制总量和岗位管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加强教师党组织和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守好阵地,站好讲台。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开展教师宣誓活动,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重振师道尊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深化机制改革创新,激发教师队伍内在活力。探索中小学教师编制和补充机制,近3年全省新增教师12.87万人,较好地解决了师资短缺难题。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累计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4.84万人次,城乡师资配置得到优化。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省16市全部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和聘任工作,初步建立起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深化高校岗位管理制度改革,按生员比计算岗位总量,实行动态调整,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全省高校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达到835人,相比2012年增加了约2.6倍。
  三是坚持保障优先,提高教师队伍地位待遇。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乡村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大幅度提高教师职称岗位比例,各项惠师政策逐步落实。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设好乡村教师周转住房,保障乡村教师交通补助、教师体检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乡村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教师,申报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山东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经验,赢得了广泛肯定,在全国教育大会作为5个发言省份之一进行典型发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案例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教师队伍建设的山东模式“10条经验”,被教育部推荐各地学习借鉴。
  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续写教育奋进之笔,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