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昌乐县着力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新建改建一批城乡中小学,统筹城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水平整体提升,真正让学生在家门口就有好学上,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解决农村弱、城区挤的问题,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布局做起。近年来昌乐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先后完成投资40多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城乡中小学50余所,建筑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2017年着眼进一步解决“农村弱”的问题,创新采取BOT模式,21所农村中小学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展开,2018年秋季开学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投资4.5亿元,建筑面积13多万平方米。同时,将18处中小学撤并后的闲置校舍全部改建为公办公益性幼儿园。《山东教育报》以“昌乐利用闲置校舍优化整合学前教育资源”为题推介了该县这一创新做法。投资7000万元,对6所县直公办幼儿园进行升级改造,容纳能力基本实现了翻番。积极适应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今年9月在城区北关片区建成18个班的公办古城小学和9个班的公办古城幼儿园,同时在城区月亮湾片区规划新建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5个班的幼儿园,着力解决“城区挤”的问题。短短三年,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校舍楼房化、食堂餐厅和内部设施配置标准化、运动场地塑胶化和校车运行、安全监控全覆盖,公办公益性幼儿园基本满足适龄儿童300米半径入园需求,在园幼儿比例由不足60%提高到80%以上。
在加大学校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配套完善内部设施。近三年累计投入达3600多万元,新增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用房120个(间),全县所有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均达到省级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新建创新教室28个,购置数字化实验教学设施60套,新增教学仪器及设施近16万件套;添置图书10万册。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县教育城域网实现移动、联通双千兆出口,所有教室均百兆接入网络并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网内教学用机已达12500余台,多媒体教学设施1400余套。
聚焦优化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新教师
加大教师补充力度,2017年以来,昌乐县连续三年新考录在编教师687名,优先安排到乡镇中小学任教;加上民校新招聘教师共计1800余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下降7岁,教师队伍更趋年轻化、专业化,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昌乐县“退补相当”的做法荣获潍坊市教学成果奖。同时,昌乐县还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并将农村学校任教支教经历作为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教师全员培训日益常态化、制度化。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通识培训1.5万余人次,培训内容囊括了师德师风、专业技能、校本研究等,并把培训结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另外,还通过实施“导师制”和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活动,促使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快速提升业务水平,为全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提供了动力。
聚焦办学质量均衡,多举措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瞄准人工智能,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组织骨干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通研教材,集中磨课,交流完善,并形成共享资源,昌乐县分别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统筹上传备课、作业试题及微课资源,实现教案、学案、课堂监测、作业、测验题“五统一”,全覆盖。
统筹各学段教育质量均衡,昌乐县还探索成立了12个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合作共同体,协同开展教学教研和质量监测活动,促进校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行镇(街、区)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管理,镇街区小学不再设中心校,每所小学对应学区设立一所幼儿园,实行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全县教育城乡均衡、区域均衡、校际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整合责任区督学和教研包靠力量,强化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包靠帮扶措施,学段、学科和校际间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所高中齐头并进,昌乐及第中学、昌乐一中、昌乐二中三所高中学校全部进入全市前十强,全部纳入潍坊市“1500英才培育”工程重点管理学校。昌乐县实验中学、昌乐县新城中学、昌乐外国语学校3所城区初中并驾齐驱,以这三所学校为龙头,对应成立了“实验中学——鄌郚中学、新城中学——红河镇中学、外国语学校——营丘镇中学”3对城乡初中学校联盟,在推进全县城乡初中教育质量均衡提升方面发挥了明显的机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