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鲁东大学深化校地合作 服务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8-30 14:05 浏览次数:

鲁东大学高度重视校地合作工作,把扎根烟台、服务烟台、融入烟台作为自身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构建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共建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位一体的服务社会工作体系,助力烟台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校地合作机制

构建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考核激励三重保障机制,推动校地合作工作长久、有效开展。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学校层面成立服务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服务社会工作的领导;成立独立建制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加挂服务地方办公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两块牌子,统筹协调学校服务社会、成果转移转化等校地合作工作。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出台了《鲁东大学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和《鲁东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构建了“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共建共享、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位一体的服务社会工作体系。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二级单位,制定《鲁东大学二级学院服务地方工作考核办法》和《鲁东大学关键发展绩效成果奖励办法》,将服务社会工作成效与单位年终绩效、评优挂钩。对教师个人,增加横向合作和社会贡献在岗位考核、职称评聘条件中的比重,把服务社会成效与个人岗位晋升挂钩;落实国家、省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政策红利,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将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全部作为课题负责人绩效奖励;成果转化收入的90%作为成果完成人的绩效奖励;落实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所得,减按50%计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减税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校地合作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内外协同联动,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载体

以与烟台市政府共建的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为统领,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烟台八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目标,学校强化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名校名所的对接联动,共建了36个机制灵活、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与东仪光电共建“光电技术研究院”,依托该研究院,获批 “半导体器件与光电信息技术”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与华宇航天、中科院遥感所、五一三所共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省烟台市数据与应用中心;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依托学校与拓伟智能科技共建的“产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研究院”,引进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理工大学创新资源,建设“烟台智能制造公共研发平台”,助力烟台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大科学中心建设;在新材料领域。与泰和新材组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正在与湖北千人智库商讨,共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高效农业领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市农科院共建“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烟台瀑拉谷等企业共建烟台国艺生态农业研究院,组建并获批“山东省耐盐碱草业工程研究中心”;在现代海洋领域。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烟台天源水产等共建“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在医养健康领域。整合校内生命科学、食品工程、农学院创新资源,建设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究院”;联合开展新技术、新成果培育。通过上述共建研发机构,把握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针对不同领域产业发展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校企双方联合开展培育工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技术、光电器件及集成、地理信息遥感技术与数据集成、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智能工厂异构集成关键技术、在线高速视觉检测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集成应用技术等技术成果的开发与应用;面向新材料开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开发面向高效农业:开展羊肚菌等珍稀食药用菌选育与栽培技术,高产、抗逆、高附加值农林作物选育与推广,生物有机肥开发、水肥气耦合灌溉技术与装备,物联网+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技术成果积累;面向现代海洋开展离岸深水网箱养殖信息监控技术与智能管理系统、高附加值水生品种选育与养殖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港口与海岸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等应用技术开发;面向医养健康开展系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与推广、桑黄黄酮类抗氧化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技术、牛樟芝三萜类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开发技术、水产品农残、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药物中间体制备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与推广;面向文化旅游深度挖掘胶东海洋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开展文化传承研究;着力开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与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设计以及智慧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开发,为地方打造品牌旅游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探索校企共建新工科合作模式。与德邦科技共建半导体电子封装材料专业;与东仪光电共建半导体信息技术专业;与拓伟智能共建智能制造专业,与益生股份共建环境微生物控制专业;与东方海洋共建东方海洋学院,为烟台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卓越人才。

创新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双向流动机制。着眼校地深度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发挥好高校“人才蓄水池”作用,围绕学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处方、学校抓药”的模式,加大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相继引进国家、中科院等高端人才10余名,助力烟台“双招双引”工作。

坚持需求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合作新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形成“需求—研发—应用”纵横融合、校企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把校地合作中发现的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传导给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线,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模式,联合开展攻关,破解研发经费不足难题。推动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完善学校技术转移体系,畅通线上线下成果转化通道。

建立线上对接通道。运用好烟台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校内技术成果与烟台所属企业对接的同时,与芝罘区政府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与德迈国际集团、省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创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扩大成果交易市场。

搭建线下精准对接通道。建立博士进企业挂职(兼职)服务企业创新直通车;“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供需对接;举办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合作渠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