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 > 网站访谈
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同志访谈
发布日期: 2019-08-29 14:33 浏览次数:

记者:今年是青岛大学办学110周年。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这逾百年的历程中,青岛大学的发展之路是怎样的?

夏东伟:青岛大学的发展与青岛这座城市是分不开的,也是青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青岛从几个渔村变成城市,只有120多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德占时期、日占时期。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从胶州湾东岸登陆,借着“山东巨野教案”的由头占领了青岛。一战后,青岛由德占变成了日占。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结果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合约》中把德国在山东和青岛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1922年青岛的治权回到了当时的北洋政府。这期间青岛建立了许多纱厂,纺织工业成为青岛最早的工业之一。

我们重点谈一下教育和医疗。德占时期,德国海军战地医院1898年建立,后更名为胶澳督署医院,这是我们附属医院的前身。附属医院到今年办院121年,位置一直没变。在德国跟清朝政府多次谈判后,青岛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在1909年开办,设有法政、医科、土木建、商科和农学。其中医科的师资和实践主要是依托这所医院。

一战中德国战败,青岛由德占变成了日占,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停办以后,1924年在青岛又建了一所私立青岛大学,到1929年停办。1930年在接受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基础上,从济南又迁了一部分师生过来,国立青岛大学开办。两年以后,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国立山东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停办。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成立了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其中医学院的基础还是德占时期建立的医院和青岛特别高等学堂传承下来的医科。

这个医学院在山东大学就待了十年,从1946年到1956年,1956年院系调整,就独立为青岛医学院了。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在原址上留下水产系等,后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在黄台路和松山路留下了医学院,就是我们青岛大学现在的医学部。

我觉得从德占时期城市建设、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开办,到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成立,体现了青岛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所综合大学来支撑。所以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觉得青岛城市的发展依然需要有一所综合大学来支撑、引领这个城市的改革开放。就给当时的国家教委打报告,申请建立青岛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青岛大学题写了校名。198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同意建设青岛大学,当时青岛市民每人都捐了一元钱来支持这所学校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先建设烟台大学,烟台大学由北大、清华援建,到今天仍然保持。青岛大学由中国科大、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援建,后来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又派出部分老师援建青岛大学。在建校初期,中央和省市政府一直将青岛大学作为重点大学进行建设。一直到1993年,将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学校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青岛大学。

我们今天的办学起源就是我们医学教育的起源,所以到今年是学校办学110年,讲的就是我们医学教育起源于1909年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我们找专家讨论的时候,有些专家也认为,既然附属医院从1898年建院,到今天位置都没发生变化,我们为什么不用1898呢?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1898年是办医疗,1909年开始办教育。所以现在我们用医学教育的起源作为我们的办学起源。

实际上,从青岛建城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来,不管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还是后来的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乃至到后来国立山东大学,以及到改革开放以后再次建设的青岛大学,说明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一所综合大学支撑。我为什么一直强调综合大学,是因为在建设青岛大学以前,青岛已经有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医学院,至少有六所高校在这个城市。为什么还要建设青岛大学?首先,城市的发展需要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这是我们发展的定位;第二,从我们融合发展的情况和青岛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来看,教育的百年变迁史实际上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历史。

记者:青岛大学在青岛的城市发展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夏东伟:这几年我们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和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有关系。这些年经过合并融合发展以后,也在不停地探索,怎么能够建成一所对城市有所贡献,能够引领城市发展的大学。我们现在用两句话来表达:青岛大学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现在的青岛市主要领导同志也讲,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我们服务青岛就是服务山东,更是服务中国,也是服务世界。我觉得这是一致的。

记者:最近中央选择在青岛和深圳建设两个示范区,要在青岛建设的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配合这一发展规划,青岛大学有什么考虑?

夏东伟:中央深改委通过这个决定我们都很振奋,感觉青岛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我觉得青岛这个城市按照中央定位,要建成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这两个任务都非常重。我们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中央规划的方向来调整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

记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青岛大学有哪些具体的重大决策?

夏东伟: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定位的话,我们想从几个方面来做:首先,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要促进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包括文化政策、经济科技合作、人才合作,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高校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第二,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人才合作;第三,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白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包括他们的数学、物理基础学科都比较强,我们要加强交流学习;第四,加强人文交流,规划研究方向。青岛的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60多平方公里,我们要用一套组合拳的方式,既要把学校办到经贸示范区里,更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能够担负起对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智库作用、人才供给作用。

记者:说到这,青岛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如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答案就比较清晰了。北大、清华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青岛大学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体现在您刚讲的12个字: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青岛大学的发展紧扣着青岛新的历史定位。

夏东伟:我觉得有一些是可以考虑的,有一些不一定能考虑。但是要把我们发展的思想抽象出来,这种思路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不具备北大、清华的条件,他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作为青岛大学,我们首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深深地扎根于区域和城市的发展。青岛这个城市本身在国际上有影响,比如说产业结构,大家都知道老的工业制造的五朵金花——海信、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新的工业品牌,大家可能不了解,像国内一半以上的高铁列车是青岛制造的,在重要的关键技术问题上也有我们教师团队所提供的技术攻关。要把我们的学科专业、科学研究融入到这个城市,至少能够支撑、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地方大学融入青岛的第一点。第二,立足山东,纺织服装产业既是青岛的母亲产业,也是山东的支柱产业,每年宽口径统计山东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销售额是1.2万亿到1.3万亿之间,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链,在山东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纺织服装的人才培养又是青岛大学工学特色鲜明的一个方向。我有一句开玩笑的话,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可能进步到不穿衣、不盖被,我们通过纤维新材料的研发,让内衣穿的更舒适、更健康,让外衣穿得更漂亮、更时尚,这不恰恰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吗?还有,纤维和医学结合可以变成功能性纤维,针对某些慢性病、皮肤病,可以通过穿衣,甚至不吃药就能解决,医工结合就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围绕着青岛的支柱产业来定位的。

夏东伟:是的,材料与纺织学科是我们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我们的纺织不仅在服装和家纺等传统纺织材料上不可替代,还在卫星、宇航服等现代纺织高科技的材料纺织产品不可或缺。穿着新型阻燃纤维材料制成的衣服,消防队员可以走到火里面,这也是我们纺织的贡献;高速公路、高楼大厦也都有我们的纺织材料,原来用钢筋水泥经线纬线编制的结构,现在可以用织机织出来,这叫做土工布,现在在造岛、架桥、修高铁、修高速公路的时候,都有大量土工布的使用,这些材料又是另一种延伸;高铁、汽车轻量化制造,也是高强度复合纤维材料,它实际上还是用经线纬线编制,这是我们现代产业应用;医疗领域,人造皮肤、人造血管、人造肺、人造肾脏、人造编制的神经管,包括我们心脏的人工瓣膜,都是用新型纤维材料制成的。今天讲的纺织已经完全是科技纺织,当然也是时尚的。前段时间我把山东的纺织企业走了一遍,车间里已经实现了无人生产,我们叫智能制造,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前沿,目前已经比一批我们认为强的制造业走的更往前。所以在服务青岛、服务山东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科是大有可为的。

(内容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 原文有所删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