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按照“教学型、应用型、综合型”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其中,传媒学院积极寻求产学合作伙伴,不断深化产学合作,努力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传媒学院分别与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影视制作)专业、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设计与管理)专业,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采用3+1的模式实施教学。其中,与时光坐标公司合办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影视制作)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而与达内科技公司对原数字媒体技术(春季)专业进行调整形成的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设计与管理)于2018年开始招生,目前这两个专业(方向)共招生120人,运行情况顺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传媒学院采取“迎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训、工作坊项目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将先进的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引入学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大四自愿到合作的企业学习、培训,进行学分置换。2018年4月与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共同举办了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的校企合作论坛,并与火星时代等2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共同建立“潍坊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拓展了办学空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潍坊学院产学研合作促进大会期间,传媒学院与时光坐标公司签订协议,由企业方投资40万元,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分别与青岛北方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漫动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这两家企业分别投资12万元、10万元,共建VR工作坊和自媒体文化工作坊,并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按照企业流程和行业规范,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这些实训基地及工作坊的建立,将有效提高校企合作的力度。
2017年以来,传媒学院成功申报了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完成了山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坊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另外,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新工科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实践条件建设等10项课题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传媒学院在实施工作坊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三、五”的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三项任务——出成果、出人才、出特色;五个结合——与导师制结合、与学分制相结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目前共成立了数字影视制作、MOOC建设、新媒体创作以及虚拟现实研发等8个工作坊,实施了19个工作坊项目。每个工作坊项目配备1至2名项目导师,其中包括从企业聘请的项目导师7名。传媒学院各专业在2019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拓展课程中增加了项目开发课程模块,将工作坊项目纳入选修课范畴,学生可以在完成工作坊项目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学分,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从工作坊项目实施以来,学生的很多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以及有学生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项目,都是在工作坊中完成的,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共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5项,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在各种相关竞赛中先后获奖10余项,其中微电影《默》,获得2017年度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系列活动一等奖,微电影《一本匠心》,在2018山东省大学生新媒体科学艺术创意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第十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传媒学院的陈允倩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学院的在线课程建设中, MOOC建设工作坊团队制作的《数字图像创意设计》课程,于2018年11月份通过山东课程联盟审核,成功上线运行,另有3门在线课程,正在建设过程中,有效地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2015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李振鹏同学,以数字影视制作工作坊的形式入驻潍坊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创建了潍坊千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工作坊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典型案例。目前,工作坊项目的实施,逐渐成为传媒学院新工科建设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协同与人的价值和特色。